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故事
蒋光慈在张家口的一段经历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1925年5月中旬,诗人兼小说家蒋光慈乘火车来到张家口,在站台前,他受到了冯玉祥将军秘书的欢迎,乘车到七十间房27号的临时寓所。

  1925年初,冯玉祥将军来张家口就任。为了争取冯玉祥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局委负责人李大钊数次来张家口同冯玉祥会谈,允诺苏联方面提供的多方面援助。不久,一个由三十多名军人组成的苏联军事顾问团来到张家口。

  由于翻译是很重要的环节,李大钊认为蒋光慈有很好的俄文功底,且稳重心细,是最好的人选,就将正在上海大学教书的蒋光慈调来张家口作翻译工作。

  蒋光慈(1901-1931.6.30),是现代诗人兼小说家,安徽省六安县人。1920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苏学习的四年多时间,他一面学习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一面坚持文学创作。1924年9月回国后,到上海大学教书。

  到达张家口的第二天,冯玉祥便会见了蒋光慈,冯将军的坦率热情和正直给蒋光慈留下极深的印象。冯玉祥十分平易近人,完全是一位布衣将军。一切安排就绪,蒋光慈便开始工作。他陪同冯玉祥与苏联顾问团多次交谈,作到准确无误,有时为了打破会谈出现的某些僵局,还穿插一个幽默故事,使会谈变得轻松顺利。他还多次与冯玉祥进行私下交流,争得冯将军同意,再与苏方交涉,使会谈事宜得到很好落实。很快,药品等便运至张家口支援国民军。

  文学创作毕竟在蒋光慈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繁忙的翻译工作中,他稍有空闲就酝酿自己的诗章,站在七十间房寓所,在晨光中,看到东山坡清秀的山峰,在晚霞中可看到八角台巍峨的山影和飘浮而过的悠悠白云,诗一样的环境,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在七十间房开始整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

  《我应归去》:咒诅那凶狠的刽子手,我的祖国不是他的窝巢。祝福那反抗的贫苦者,我和他们永远在一起。

  《哀中国》:易水萧萧啊壮士吞仇敌,燕山巍巍啊吓退匈奴夷,回思往古不少轰烈事,中华民族厚有反抗力,却不辞而令全国无生息,大家熙熙然甘愿为奴隶。哎哟,我是中国人,我为中国命运放悲歌,我为中华民族三叹息。

  读着自己的诗作,经过反复的推敲修改,蒋光慈汇编成集取名《新梦》,意思是追求新的梦想,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努力。他在序言中写道,我的年龄还轻,我的作品当然幼稚,但是我生适值革命怒潮浩荡之时,一点心灵早燃烧着无涯际旳红火,我愿勉力为东亚革命的歌者。诗集表现了在不合理社会中弱者的反抗和挣扎,表现了劳苦大众为实现理想而英勇牺牲的精神,这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歌颂十月革命的诗集。他寄到上海,年底由上海书店出版发行,在青年学生和广大爱国人士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塞外山城诞生了这样一部经典诗集,是中囯现代文学史上一大收获。在此间,他还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为迷惘的青年人指出了生活与生存的道路和方向。后来他与几位有识之士成立了著名文学团体《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拓荒者》,并同期创作出著名长篇小说《短裤党》,宣传革命文学,为左翼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张家口的日子,有一件事叫蒋光慈兴奋不已,就是与自己苦苦相恋六年之久的爱人在京城相见。在五四运动期间,安徽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蒋光慈跨省参加了曹靖华、宋若瑜领导的河南青年学生会,并积极为他们创办的会刊《青年》撰稿,由于蒋光慈出众的才华,引起宋若瑜的敬佩和爱慕,于是他们相互通信,由此也悄悄播下爱情种子。

  终于,他们于7月20日在京城相见,畅叙数年相思情怀。很快,他们因工作又匆匆离别,天各一方。蒋光慈在张家口吟道,塞北情心切,河南想念深,关山恨远隔,且向梦中寻。宋若瑜也在河南对天咏歌,倘若我能生出两翅,我一定要飞到月宫上,望一望我那唯一的神交知己,在塞北是什么样情况?苦苦相恋的第二年秋,他们在上海喜结良缘,然而生活不到一个月,便发现宋若瑜已是肺病晚期,1926年1月客死庐山,年仅23岁。

  10月底,蒋光慈出色地完成了为冯玉祥将军作苏联顾问团翻译工作回到上海,又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才思,用自己的手中的笔呼唤广大民众,向黑暗势力,向可恶的压迫者和剥削者进行永不疲倦的斗争,高鼓角号,作出了令世人仰慕的业绩。(程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