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聚焦
孙云飞: 弘扬红色精神 致力绿色振兴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六安市城市一景。 通讯员 陆宣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视察六安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五年,是六安老区经济总量逐步扩大、效益质量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发展速度较快增长、民生温度持续升高的五年,是发展成效充分彰显、发展长效更加稳固的五年。

  一、学讲话讲看齐,政治定力不断增强。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首站来到六安,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为老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指明前进方向。一是深刻领悟强化政治引领。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站稳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自觉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二是深化教育强化思想引导。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常补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深入推进“讲重作”专题教育和专题警示教育,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优化党内政治文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三是深入贯彻强化方向引路。出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分工方案,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广泛宣传,推动讲话精神在老区落地生根。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一周年为契机,开展一次专题学习、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一系列全面对标落实行动“三个一”活动。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总结凝炼六安大别山精神,连续开展老区精神集中宣传季活动。通过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新业绩的生动局面。

  二、稳增长调结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六安经济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破浪前进。一是综合实力在换挡调整中稳步提升。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持之以恒去泡沫、挤水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人均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5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2%。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二是质量效益在转型升级中显著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12年770户增至961户,近四年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始终在30%左右,全市工业化率保持在35%以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9家,是2012年的近5倍,总数位居同类市第一,实现增加值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28.7%增至34.6%,首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高于规模工业7.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批产业创新引领基地和龙头型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霍山高桥湾现代产业园纳入省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金寨先进光伏制造纳入省级战新产业重大试验工程。三是发展动能在项目落地中快速增强。坚持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扩投资就是增后劲,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是2012年的近两倍。舒城胜利精密电子、华润怡宝、霍山应流装备制造基地、金寨信义光伏、叶集家具产业园等一大批十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产值过亿、过十亿、过五十亿元的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四是区域经济在产业集聚中加速成长。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衡山高端装备制造、六安齿轮加工、六安电机配套、金寨新能源、杭埠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54.2%增至92.8%,市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全市羽绒企业贸易总额超50亿元,成为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五是基础支撑在持续夯实中更加牢固。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近千公里,开工建设总里程是之前12年的总和,G35六安段、阜六铁路、宁西铁路复线、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等建成,高铁直达京沪,成为横贯东西、纵达南北的节点城市。完成重点水利工程投资78亿元,是之前5年的2.6倍,淠河、史河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竣工。

  三、闯新路谋振兴,绿色魅力充分彰显。坚持环境与经济并重、美丽与发展同行,努力走向山水人文共生、生态绿色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一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思想,“锁定绿色振兴一大战略,用好红色、绿色两大资源,构筑绿色产业、绿色人居、绿色生态三大体系,聚焦‘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平台,致力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实实在在、长长久久、和和美美五大发展”的绿色兴市、绿色富民道路越走越宽广,绿色振兴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二是绿色平台初见成效。中心城市突出绿色、文化、滨水特色,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国家园林城市。合六叶工业走廊发展装备制造、机电家电、新能源、木竹加工等主导产业,成为合肥都市圈西向发展的主轴。六安茶谷品牌价值达219亿元,在全国农业园区中位居第二,获批“全国六安瓜片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六安瓜片入列“中国茶叶十大公用品牌”,“霍山黄芽”获列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100+100”公示清单,六安成为全省唯一列入中蒙俄万里茶道的节点城市。三是绿色经济发展壮大。积极开展绿色GDP2.0试点,霍邱、叶集、霍山开发区获批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霍山、舒城、金寨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霍山成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生态县,金寨获批争创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天堂寨、万佛湖成功创建5A景区,4A级以上景区增至25家,居全省前列。 2012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4亿多人次,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5.5亿元、是2012年的3.2倍,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增至20%。四是绿色生态持续优良。实施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和周边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取缔养鱼网箱6.2万个,全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河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清理环境破坏大、发展不集约的规模工业企业200余家,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80%以上,环境质量主要指数始终处于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森林增长工程,森林覆盖率增至44.7%,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推改革促开放,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创新精神,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一是关键性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叶集正式成为市辖区。围绕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落地见效的探索实践,受到中央编办的充分肯定。“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公务用车、政务服务公开等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有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总量达22.8万户,较改革前增加近3倍。二是试点性改革实现突破。金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成效明显,全省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金寨挂牌入市。霍邱县域医共体、霍山主体功能区、舒城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金安农村“三变”等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金安、裕安全国第一批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完成。三是普惠性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强化,在全省率先整合城乡医保。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舒城“一元公交”模式得到交通部肯定推广。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874个,实现到位境内资金2906亿元、年均增长15.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年均增长14.2%。连续举办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皖江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北结对合作等区域发展政策逐步落实,合肥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果。

  五、重精准补短板,脱贫发力更加有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努力实现按期脱贫、全面脱贫、真实脱贫、稳定脱贫、绿色脱贫。一是思想更加统一。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整体联动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2.16万人减至36.1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1%降至6.9%。二是体系更加健全。启动实施产业、就业、健康等十大工程,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积极落实“351”“180”医保政策,创新实施“普惠+特惠+特色”金融扶贫模式,成功探索“分户式、联户式、集体式、大规模联户式”光伏扶贫模式,推开党员与贫困户“四联四帮”活动,推行防控返贫“四级管理”模式,全方位保障、多角度推进、深层次攻坚工作体系加快形成。三是路径更加清晰。瞄准产业扶贫这个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在南部深山区推广特色中药材种植,打造“西山药库”;在中南部浅山区推广特色茶产业,打造“六安茶谷”;在中部江淮分水岭地区推广特色经果林,打造“江淮果岭”。四是基础更加坚实。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开工,水利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两年行动启动实施,交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有序,完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8816公里。全国人大帮扶金寨“5+1”项目进展顺利,实现“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预期目标。五是力量更加凝聚。设立四级五支队伍,市成立脱贫攻坚督查办,县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乡镇完善扶贫工作站,重点村提升驻村工作队,非重点村设立扶贫专干。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首先定位为“扶贫书记”,33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任村第一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达690亿元滚动实施省市民生工程50项,9.5万户棚户区家庭“出棚进楼”,9万户农村危房完成改造,177.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六、抓主业明主责,党建合力全面汇聚。坚持党要说好党的话、党要办好党的事、党要管好党的人,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基层基础治弱向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围绕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实现基层党建“六个全覆盖”: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不断完善“书记抓、抓书记”责任体系;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到“2141”标准;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五年提升工程,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运转经费保障全覆盖,全面落实“579”标准,建立村干部待遇稳定增长机制;“智慧党建”建设全覆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覆盖,全面实施“强基固本、骨干带动、人才推进、先锋示范”四大工程。二是选人用人治宽向严。强化干部宏观管理,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坚持选拔干部让群众选择、组织把关、程序决定。先后两次面向乡镇党政正职公开遴选市直单位副职,并建立长效机制。从严加强干部日常监督,认真落实提醒谈话、函询诫勉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专项整治。三是作风建设治软向硬。驰而不息纠处“四风”,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05起、处理1061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排查问题线索2162件,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1737人。连续四年开展进农村促致富、进企业促发展、进社区促和谐、进基层单位促作风转变“四进四促”活动。创新开展家风建设活动,着力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四是政治生态治浊向清。全面深化“两个责任”制度体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共对18个县区和市直单位进行“一票否决”。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创新开展“一把手”监管、“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和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等工作,启动脱贫攻坚机动式专项巡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置反映问题线索10957件,立案6486件,党政纪处分6314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171人。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重规矩,以上率下作表率,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提质提效、老区振兴共建共享、管党治党从严从实,不断开创老区绿色振兴新局面,奋力谱写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

  (作者为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