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
用红色基因焕发老区扶贫新活力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4月24日,习总书记一路奔波来到我们大别山区,在金寨调研老区扶贫工作,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大计。这让我们老区的干部和群众精神为之一振,扶贫工作也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扶贫开发上不遗余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而其中有不少就是来自老区,那里基础条件差,开发成本高,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相当大,成了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

  是“硬骨头”,但却不得不“啃”。习总书记说,“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既是承诺,也是责任。

  在基层扶贫工作中,我们确实也发现,老区扶贫存在一些动力不足、思路不清的问题。一方面,短板太短,让扶贫者信心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全面完成扶贫攻坚工作目标,时间节点已定,但是各地的贫困程度不一,导致起跑点也不一。老区底子太薄,以我们大别山区来说,贫困地区大多位置偏远,集山区、库区、老区一体,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离脱贫的终点线相较别处更远,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这让扶贫人员“压力山大”,信心受挫。另一方面,思路不清,找不准路子。因为缺乏对致贫原因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本地资源优势条件把握不够,基层扶贫往往陷入误区,送钱给物“输血式”扶贫有之,盲目指导群众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的短视行为亦有之。还有地方只注重眼前政绩,不作长远打算;只顾投入资金、实施项目,不考虑市场销路和产业链延伸;只解决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矛盾却充耳不闻,这些都是扶贫工作开展的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的表现。

  老区脱贫任务重,但是事在人为、事靠人为。习总书记在他的早期著作《摆脱贫困》中就论述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而对我们大别山来说,这里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最大的优势就是骨子里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我们的“传家宝”,老区脱贫,就是要赓续红色基因,助力扶贫攻坚战。

  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基因,就是用老区精神激发扶贫的“精气神”。一是用好艰苦奋斗这个革命优良传统,吃得了苦、耐得住贫。扶贫干部要多下基层,到田间地头访访看看,掌握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要团结群众,凝心聚力,让群众看见诚意,愿意跟着我们脱贫。二是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奋发向上,增强打胜仗的信心。要知穷奋进,迎难而上。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老区的贫困现状,既看到现阶段差距,也要看到老区优势,比如民风淳朴、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提升空间大等。扶贫干部要调整心态,克服心理上“畏难”的障碍,发扬排除万难、争取打胜仗的无畏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投入到扶贫攻坚战中。扶贫宣传上还要加一把劲,把各地开展扶贫帮困、推进脱贫致富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报道出来,形成正能量,鼓舞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依靠自身力量脱贫。三是要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干在实处。扶贫战场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考验干部的“试炼场”,扶贫工作要结合目前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投身到火热的扶贫战场上,丢掉“官腔”,扔掉“官架儿”,倾听百姓的需求,深挖当地的优势,对照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等“五个精准”的要求,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

  赓续红色基因,还要挖掘红色资源,厘清思路,闯出路子,干出特色。老区脱贫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扶贫工作与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老区要换新颜,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村容村貌,让贫困群众拥有宜居环境。要调动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尤其是乡贤和村民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设施齐全、生态优美、特色鲜明、生活富足、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综合体,实现建成一个新村就带动一片脱贫。二是把扶贫工作与培育产业、创新创业结合起来。要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发展“一村一品”,推进产业扶贫,提升集体经济效益,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尤其要立足红色品牌、绿色资源,做大做强旅游蛋糕,形成品牌优势,同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把基础设施建起来,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鼓励贫困户抓住政策机遇创新创业,激活扶贫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大力推进电商扶贫,搭建起产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第三,要把扶贫工作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结合起来。要推动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覆盖,让贫困户也能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要兜住贫困的底线,相关部门要做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作者系舒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庭美)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于六安新闻网 | 网站动态 | 管理团队 | 成功案例 | 在线应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