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对我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一大目标、五大任务”的要求,特别是首站亲临我市视察,给全市上下以巨大鼓舞、巨大力量。一年来,在总书记视察安徽特别是视察六安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向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一周年前夕,本报记者踏访皖西大地,倾听各界声音,深入观察近一年发生在革命老区这片红土地上的显著变化和深刻变革。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勇闯新路的六安答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一年来》专栏,集中展示我市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际行动、实际成果的六安答卷,向总书记汇报,向全市人民汇报。
春日的大别山,群山披绿,茶香万里。行走在春意盎然的皖西大地,到处都能听到这片土地上澎湃的发展强音,随处都能感受到抓创新、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我们清晰地记得,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开启了视察安徽、视察六安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习总书记视察时的殷切嘱托,犹如一座领航的灯塔,进一步廓清了老区创新发展思路,指明了创新发展的方向,激发了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今天,岁月的脚步走过一年,时序轮回又一次来到它的“交点”,这是老区人民难以忘怀的一年。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心。前行之路,豁然开朗。一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突出抓好创新平台,人才引育,资源集聚、产学研合作、环境优化和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充分放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优惠政策杠杆的撬动效应,着力构建创新筑梦、创业圆梦的良好生态系统,用力打造引领六安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一年来,老区推动创新发展战略的力度之大、成果之多,前所未有,向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16年,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发展到129家,新认定41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2亿元,同比增10.4%;发明专利申请量2388件,同比增长45.6%,发明专利授权量360件,同比增长40.6%。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这是我市科技孵化器首次跻身“国字号”行列。新增两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六安市开发区、霍山县开发区获批首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抓平台建设,让创新发展动力更澎湃
对于大多数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创客们来说,创业创新之初的成长,最关键的是需要一个畅通交流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此,市委、市政府首先把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全省率先决定建设六安大学科技园,并将其作为市政府重点工程加以推进。在加速大学园核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强化启动区科技孵化能力建设,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对入园创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从场地、办公设备、网络到水、电等费用实行全免,科技型企业免除部分场地租金,最大程度降低创客们的创业创新成本。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2000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1亿元科技创业企业种子资金以及两亿元天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给予资金扶持,为初创期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配套服务,有效解决了创客们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双创”热情。
为进一步扶持“双创”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我市出台了《六安市众创空间备案实施细则》,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建设众创空间,充分吸纳和集聚社会力量,推进双创活动。市科创中心拿出2000平方米场地用于众创空间建设,打造“皋城青年创客空间”,面向创客开放,对入驻众创空间的创客团队孵化期给予3-12个月免费,并择优给予种子资金无偿资助。此外,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孵化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创业服务中心提供项目申报、科技中介、创业辅导、人才培训及代理、投融资等多方面配套服务,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阶梯式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六安大学科技园星点智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斩获金奖。赛后星点智创的创客蔡旭日感叹道:“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差点就放弃了,六安大学科技园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为我们在政策范围内争取了许多无偿的帮助。在大学科技园的陪伴和扶持下,我们渡过了难关,团队研发的无人机静位旋扇、红外节能电热圈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大学科技园从业务培训、科技服务、资金支持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排忧解难,对我们整个团队成长来说帮助很大”。目前,星点智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江航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参与无人机航模合作,参与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机器人技术研发工作以及与该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项目。
截止2016年底,六安大学科技园启动区注册企业68个,入园项目总数81个,入驻率接近100%,核心区一期工程69260平方米孵化楼已封顶,总投资2亿元,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开始启动建设。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3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在孵企业265家,孵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财政累计投入9762万元,吸纳社会投资6318万元,在孵企业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1家。
抓招才引智,让人才成为创新发展的“种子”
筑“巢”是基础,引“凤”更关键。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团队来六安创业创新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压实责任,跟踪调度。2016年,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先后带队赴北京中关村、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举办六安市“双创”环境说明会,大学科技园专场推介会,重点与高校科研项目领头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创业学院负责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和部分创业学生进行座谈交流。
同时,组建了“招才引智”小分队,在合肥、南京、武汉设立驻外招才引智联络处,实行定点精准对接,加强与所在区域高校、科研机构联系。先后举办专场推介28次,在32所省内外高校以播放宣传片、PPT推介、发放宣传手册、现场政策解读等方式推介宣传我市创业环境和创新政策。
为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育力度,2016年,市政府修订出台了《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扩大了奖励范围,加大了奖励力度,对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来我市创新创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活动的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并获批省、市科技人才团队的,项目成功落地后,科技人才团队按A、B、C三类予以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资金支持。目前,我市引进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签约团队3个。
我市以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抓手,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经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农科院等省内外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采矿及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等领域,推进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开展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实现了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发展升级。
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开发大别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霍山石斛及珍稀名贵药用植物初加工及产品销售的龙头企业。该企业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组建了安徽省霍山石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联盟成员单位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集聚和调动了省内相关的科研力量,重点加强对霍山石斛保健功效、药理成分的基础研究,开展对霍山石斛与其他石斛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研发出了中药饮片等系列功能明显的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以及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品,并逐步形成了自主品牌。获批12件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件,建立了3000多亩标准化霍山石斛栽培基地,初步建成了霍山石斛繁育中心和产品深加工中心。
人才已成为创新的“种子”。通过强化区域合作,校企合作,借力发展,做大了产业,做亮了品牌,做强了实力。一年来,招才引智累计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20多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60多项。目前,全市共有115个专家大院、3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19个农业科技园区。动态调整选派科技特派员821名,分布在全市135个乡镇707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牵头领创办农业企业433家,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166家,建立示范基地和园区598个,推广新技术665项次,引进新品种652个。
抓转型转化,让创新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推动老区发展,关键靠创新,根本靠创新。在舒城杭埠经济开发区,到处呈现一派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园区转型发展的蓬勃景象。2003年,在杭埠经济开发区创立之初,走得还是农产品加工、羽绒制衣、彩印包装等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老路。去年以来,舒城县充分利用合肥是全国首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优势,加大与合肥的科技对接和产业承接,引导企业主体和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杭埠经济开发区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如今,新兴产业放足飞奔。以创新为引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正形成全新创新梯队,雁阵式地迎着产业“风口”起舞飞翔。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舒城县杭埠经济开发区,项目占地面积约705亩,年产手机8400万台,笔记本外壳塑料件1500万套,3.5-15.6寸触摸屏360万套,是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专业精密结构模组制造服务企业之一。客户包括三星、华为、乐视、菲比、飞利浦、联想、华硕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它们的“优选供应商”和“全球供应商”。
探寻新的发展动力,产业转型升级首当其冲。在该园区,一个个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成功:胜利精密的自有科技实验室、自主研发产品、高端配件生产,成为了电子配件行业的领头羊;中鑫模具自动化生产车间,高端装备制造;沃特玛创新联盟,研发生产绿色纯电力驱动。此外,还有一大批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如英力、雅玛特、联科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蔚然成风,“一座新城、三大产业”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00多个,已建成投产企业78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超亿元产值企业13家,投资总额近200亿元。电子信息、模具和自动化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快,内生动力持续增加。一条条落后生产线被更先进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新技术新工厂取而代之。曾经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渐渐变成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所汇聚的熊熊火光,释放出更炽烈的经济能量。我市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以内涵式改造为目的的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65亿元,同比增长14.8%,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8.9%(居全省第3位)。去年完成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完成投资171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44.4%,重点项目的支撑拉动作用依然明显。中至信家居一期、中鑫模具产业园一期、冀东华夏新能源汽车、智胜光学一期、以协鑫光伏为代表的金寨光伏集群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经济效益,星瑞齿轮三期、中财管道二期、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应流高温合金铸件、必斐艾食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迎驾野岭产业园、沃特玛产业园、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等项目成功落地并启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出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去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2亿元,同比增10.4%,实现增加值91.1亿元,同比增8.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动态发展到129家,同比增长16.2%。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新美蓝图跃然而出,老区创新发展前景豁然开朗。一年来,我市加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把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田地”,着力加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全力推动经济逐步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踏上了用创新驱动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征程,开启了开往春天的“创新高铁”。(记者 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