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网讯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有力的抓手。近年来,舒城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一种能力建设,围绕特色种养业及加工业、光伏、旅游、电商、金融等产业,实施精准扶贫,逐步探索出多条脱贫新路。
特色产业引领农户致富
“转水湾,转来了欢笑和希望。”暮春时节,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村民张成和正在自家的香椿地里采摘香椿,看着地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脸上不自觉地绽开了笑容。对于转水湾村的农户们来说,千亩香椿种植基地寄托了他们致富的希望。
转水湾村属于丘陵地貌,原先群众就有零散自发栽种香椿的传统。脱贫攻坚以来,该村逐渐摸索出一条集香椿种植、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该村立足自然环境,因势利导,组织146户贫困户建立了千亩香椿种植基地,注册了“阙红”牌商标,搭建销售平台,将香椿销往合肥合家福超市和周谷堆市场,并制作香椿酱,通过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依靠基地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这条特色发展之路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效果,全村近一半贫困户年增收超过5000元。
近年来,舒城县立足特色资源优势,选准贫困村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一村一品”脱贫攻坚。例如,在晓天、河棚、五显等山区的茶谷乡镇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及休闲观光业;沿杭埠河、丰乐河两岸的杭埠镇、千人桥等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及特色种植;在张母桥、棠树等丘岗区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和苗木药卉;城郊区发展蔬菜及时高效农业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寻求依托特色种养业脱贫致富之路。
企业成为扶贫重要载体
捡枝条、绕圈圈、再用力系紧……不一会儿,一个形状规整的柳编工艺品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记者近日在舒城县百神庙镇安竹工艺品公司“扶贫车间”看到的情景。车间里,20多名村民正在专心致志从事着各自的生产。贫困户柳条苗是刚来上班的,手脚还不很熟练,但她很有信心,她说,这活学得快,技术要求不高,一天赚个七、八十元不成问题。近年来,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舒城县百神庙镇创新扶贫模式,联动镇内安竹工艺品厂等6个企业、24个农业合作社和27个家庭农场,打造“企业+驿站+贫困户”的模式,建立扶贫驿站,让一大批贫困户获得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走出一条“输血变造血、驿站扶老乡”的家门口就业脱贫模式。
在舒城,依托企业加工实现脱贫的农户不在少数,比如舒城县杭埠开发区企业用工1.2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250人,其中脱贫154人。据舒城县农委主任宗志松介绍,为了让企业在扶贫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舒城县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开展。实施“百企联村”产业扶贫工程,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如干汊河镇推动羽绒产业的发展,当地600多贫困户获得了就业;河棚镇的农业深加工企业——德昌苗木有限公司,把茶油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电子商务助力贫困户“摘帽”
“亲,你今天淘宝了吗?”“在外东奔西跑,哪如回家淘宝”、“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如今,在舒城县的广大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电商宣传标语。
电商进入农村,让广大农民敲敲键盘就能实现脱贫的希望。刘小军是舒城县五显镇的一名残疾人,以前守着家门口的金山没饭吃,自从电商进村后,村里组织他去参加了电商业务培训,帮助他在家开办了农村淘宝服务站。从此后,他的生活一下充实起来,每天来此的群众络绎不绝,他帮群众销售山里的货物,同时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他说,虽然很忙,但去年也赚了六千多元,这个贫困户的帽子也该甩掉了。
让电商助力扶贫,舒城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淘宝、京东、邮乐购、中国网库、海尔日日顺、上海虎巴国际等大型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纷纷入驻舒城,舒城县电商产业园、徽网在线电商产业园相继建成运营。兰花茶业、华银茶油在被省网商协会评为“2015年度安徽省十佳网货品牌企业”。全县网商、网店近1300家,电商从业人员逾万人,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55亿元,其中网销额40.52亿元,是全省唯一的电商顺差县。在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报告》中,舒城县被评为“全国电商消贫十佳县”、“亿元淘宝县”。
近年来,舒城县以产业为抓手,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实施精准扶贫初见成效。2016年,舒城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首战首胜。2016年全县共脱贫6540户,19772人。在全省2016年脱贫成效第三方监测评估中,舒城县贫困人口退出精准度、对帮扶工作满意度和帮扶联系人满意度均为100%,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计划2017年、2018年各脱贫2万多人,2019年1万人,2020年0.2745万人。(陈胜 记者 汪娟 来源大别山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