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桃红柳绿、溪水潺潺,习总书记走过的那条山路干净而整洁,路旁已竖起了太阳能路灯、安装上了护栏,沿路而上不久便能看见贫困户陈泽申的老屋。去年4月24日,习总书记视察时,曾在他家院子里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同当地干群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一年过去了,记者回访时发现,这个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已脱胎换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新居日子越来越好
村民汪能保家门口的红牡丹正含苞待放,“去年总书记来的时候,这花开得正鲜艳,正如这日子一样红红火火。”汪能保告诉记者,他的新房就在老屋对面,上下两层目前正在装修,过几天就和老伴搬进去住了。“去年这个时候,对面还是一片荒地。”如今,这个占地14亩的大湾扶贫移民安置点成大湾村最大的亮点。安置点里绿意葱葱、亭台错落,白墙黑瓦的小楼有序坐落,楼前的公共停车场里,工人师傅们正乘着晴好天气抓紧施工。
贫困户陈泽平的新家在安置点里的溪水旁,“去年12月份搬进来的,这比老房子要敞亮多了。新房里卫生间、厨房、卧室,电视、网络都有。”陈泽平说,去年总书记去了他家,仔细地察看他家两间简陋的老房子并问他愿不愿意搬迁。
“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从低矮阴暗的旧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陈泽平每天都是笑容满面:“一年来变化太大了。”
六安新闻网讯 “这个易地搬迁扶贫点一共有33幢新房,目前已经分配了31幢,大体上有两种房型,一个是将近80平方米的小户型,还有一个是100多平方米的大户型。”花石乡人大主席何丰向记者介绍道:“易地搬迁的新房基本上是属于拎包入住型的住房,交付使用时,水、电、电视、宽带都是到户,墙面也进行了粉刷,包括厨房也建有农村地区特有的大锅灶,方便贫困户生活。”
“像陈泽平、陈泽申这样的贫困户,搬进新家几乎不需要拿钱。比如,陈泽申家有扶贫资金4万元,移民资金3万元,宅基地腾退资金9万元,交了新房的建房款,陈泽申还有结余。”大湾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说。
兑誓言脱贫多点开花
“光脱贫还不行,还要全面小康。”花石乡党委书记王玉宝说,“长短结合,以短促长”是未来主要工作方向,短的方面主要通过种养殖业等提高居民收入,长期持续的发展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光伏发电、茶叶等。
“花石乡集成式光伏扶贫网架式电站,建设成本218万元,总装机容量273.6KW,占地10余亩,年均可发电量达28万度,年均收益28万元,可以帮助当地91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谈起这个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王玉宝总是津津乐道:“这个光伏扶贫网架式电站使用寿命在25年左右,采用‘农光互补’的模式,引进灵芝种植大户在光伏电站下面的空地套种赤芝。按照灵芝市场行情,1亩赤芝收入达6000-7800元。同时,赤芝种植年均需要用工达700人次,1个人次1天的工资性收入有100元,这样又可以帮助当地贫困户增收。”
大湾村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又是六安瓜片的主要产区。据王玉宝介绍,大湾将利用自身优势,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根据大湾村现有集体经济状况,选择30余户茶农将茶园入股经营主体,实现农民变股东;将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入股经营主体、取得收益分红,实现资金变股金;成立大湾村旅游发展公司,按照“旅游公司+农户”的形式,逐步发展壮大农家乐休闲旅游。
“目前我们计划开发民宿旅游经济,对贫困户的旧屋进行修缮加固,并进行宾馆化改造,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住宿,让游客烧农家灶、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田园农耕生活。大湾村的民宿旅游经济潜力无限。”余静说,去年大约有近10万游客到来。
在大湾村村委会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脱贫攻坚作战图,图上明确标着作战时限,贫困人口数和每年脱贫的人数,“去年大湾村共脱贫20户,71人;今年计划脱贫34户,118人。我还是那句话,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对于大湾村脱贫攻坚工作,余静誓言不变、信心更足。
收入增贫困渐行渐远
陈泽申是当时离总书记最近的人,他在回顾的时候,表情里都是满满的幸福。陈泽申说,现在只要有人去参观,他都会应客人之请将桌子、凳子如数搬出,再现当时在他家小院开会的场景。“去年总书记来,正是樱桃熟的时候。临上车时,总书记还从我送樱桃的小篮里拈了一颗呢。”走到陈泽申樱桃树下的时候,他突然站住了,指着满树的樱桃对记者说。
“去年卖了8只山羊,收入近1万元,我已经很满意了。”陈泽申说到自己养殖的山羊脸上透露出一股自豪之情:“我养羊从来不用饲料,全部靠放养,山羊吃的是山上的嫩叶,喝的是山里的泉水,肉质鲜美没有污染,很多人都抢着来买我的羊,根本不愁销路。今年我又喂了15只羊,加上光伏发电的钱,今年收入15000元不是问题,应该可以脱贫。”
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好,更让陈泽申高兴的是,他的孙子陈杰去年考上了安徽涉外经济学院,主修计算机专业。
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时,曾在陈泽申家的院子里,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当时在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扶贫历程时,余静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一年来,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当地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余静说,以前向贫困户推介项目时,很多群众不了解不认可,往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与时间。这时,就需要多沟通多解释,要像对待家人那样真诚地对待他们,要让贫困户们理解、接受乃至认真去做。可自从总书记来过之后,老百姓们对扶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遇到好的项目都积极主动起来。
“光伏收入、茶的收入基本能解决家里的花销问题。现在我又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有固定收入6000元。还有我的老屋以及新房多出的房间准备租给旅游公司,他们打理、装修后用于接待游客,收入和我分成。”陈泽平说,加上各项政策性补贴以及平时打零工的收入,如期脱贫不在话下。(记者 张少尉 李东林 来源大别山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