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谷雨前后,大山深处的杜鹃花还在盛放,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春日的阳光照在静谧的村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刚刚迁徙的新居前,一切看上去祥和、美好、知足。金寨人民清晰地记得,就在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牵挂,来到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总书记的声声叮咛与嘱托,还清晰地回响在耳边,转眼又是一年春来时。
特殊的时空节点,勾起厚重而又难忘的记忆。谷雨前夕,本报记者再次出发走进花石乡大湾村,深切感受近一年发生在这里的显著变化。
总书记曾经多次说过:“扶贫先扶智,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走进今天的大湾村,喜人变化无处不在:昔日的贫困山村、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贫苦户,今日喜报传。再次走进贫困户陈泽申家的小院:一年前,习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在这里一起拉家常。张贴着大红福字的老宅还在诉说着昨日的幸福与喜悦。这一年,陈泽申家的喜事一件连着一件:2017年春节前,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用宅基地腾退补偿款、移民资金和扶贫资金,欢喜搬进了村里的安置房。3.6亩茶园被流转给了村里的招商企业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参与股份的光伏发电项目一年可分红3000元,家里养的山羊年末卖出了好价钱,孙子陈杰在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有了稳定收入,陈家后继有人,陈泽申老人回想起这一年的变化,脸上洋溢出无比幸福满足的笑容。今年,陈老又养了15只羊,陈老说,政府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努力,2017年,老陈家争取脱贫。
和陈泽申一样,大湾村的贫困户如陈泽平、汪能保细说这一年来的变化,直感叹没想到:2017年,新居、光伏、种植、养殖等关键词和脱贫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2016年4月24日,总书记在视察大湾村的时候说过,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今天,大湾村的群众正以实际行动攻克贫困堡垒,用勤劳的双手依靠产业实现致富梦想。
从大湾村村口进入的一处山坳里,占地12亩的光伏电站替代了往日的贫瘠荒地,当地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光伏项目分红。花石乡党委书记王玉宝告诉记者,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板升高数米,下面种植灵芝等深山特产,能更有效综合利用土地,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一年下来集中式光伏电站可为村里91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左右。
“今年,我不仅学会了制作瓜片的工艺,一天下来还能挣到近百元的工钱。”谷雨前后,正是瓜片采摘制作的时节,大湾村六安瓜片制作技术实训点还免费进行瓜片制作技能培训,大湾村60岁的余仁荣是参与培训打工的农民之一。据县农技站站长程东贵介绍,为了带动贫困户脱贫,他们正尝试“1+1+20+N”扶贫模式,即建成一个新农民实训点,通过一名技能师傅,带动20个贫困户参与技能培训,最后辐射一片,实现人均增收5千元,目前已经有37户93人参与了技能培训。
“2016年,大湾村共脱贫20户71人,目前在册贫困户还有151户343人,今年我们的任务是脱贫34户118人,实现村出列,到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2020年继续巩固……”
去年的4月24日,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向习近平总书记立下“军令状”:“还有一户不脱贫,我就坚决不撤岗。”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一年来,她把大湾村村部当成了自己的家,天天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如何走好长效脱贫、迈入致富队伍,余静着实拿出了绣花的功夫。
昨日大湾,遍野春光;今日新村,满眼希望。采访中,记者欣喜地发现,今天的大湾村村民,不仅住上了新房,参与产业发展,有了稳定收入,正稳步迈入从脱贫向致富跨越的新征程,物质脱贫后的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精神脱贫指日可待,而这与当地党委、政府、广大干群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发展理念不无关系。
记者了解到,一年来,金寨县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来金寨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摒弃“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型扶贫方式,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发力,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新路径,全年实现脱贫4729户18288人。(记者 谢菊莲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