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寨大湾村,光伏发电让不少村民增加了收入。

脱贫攻坚是大湾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种植茶树也是不少村民增收的手段。
这两年,我省脱贫攻坚进行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去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发表的重要讲话,更是给我省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增添了信心。晒晒太阳就能发电增收,没有技术也能在家门口找个工作,孩子上学不用担心学费,老人看病不用怕看不起……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到2020 年,我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将不是难题。
光伏扶贫贫困户靠光增收
一进入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山间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数十组太阳能发电板被整齐排列。这是花石乡集成式光伏扶贫网架式电站。
“年发电量28 万度,年收益能达到28 万元。”花石乡党委书记王玉宝介绍,大湾村的光伏扶贫发电站由企业捐资40%,县扶贫专项资金投资60%,不仅可以解决大湾村的发电,带来的收益还能持续扶持贫困户。
贫困户陈泽申家的小院里也有一块光伏发电板,每年可以为他带来3000 元的收入。金寨县是全国进行光伏发电扶贫到户工程的试点,通过扶贫资金的资助、企业捐助和贫困户自筹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帮助贫困户精准、动态、可持续扶贫,这一做法已经在全省推广。
不仅是发电,大湾村的这组光伏电站还颇有“门道”。“发电板被垫高,下面是温室大棚,里面种植的是灵芝。”王玉宝介绍,去掉成本,一亩灵芝的经济收益在15000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请县里的种植大户来种,每年灵芝生长期,还能提供几百个岗位,解决了村里和周边贫困户的剩余劳力,也增加了附加值。”
据介绍,到2020 年,金寨县在218 个村每村一个60 千瓦的村级集体光伏电站的基础上,每村虚拟建设光伏扶贫电站,规模扩大到100 千瓦以上;帮助1000 户有安装愿望的贫困户在家庭建设3 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据测算,通过光伏扶贫,受益贫困村集体年均可增收11 万元左右。
为推广光伏扶贫,我省计划到2020 年,全省建成30 万个户均3千瓦的贫困户户用光伏电站、1000个村均60 千瓦的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发电总规模达96 万千瓦,实现受益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受益贫困村集体年均增收6 万元左右,带动80 万人以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就业扶贫家门口就能挣钱
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的贫困户刘丰清今年67 岁,因为儿子去世,刘丰清不仅要照顾孙女,还因为糖尿病要长期吃药,生活的负担让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刘丰清被介绍到一家包装公司,做工艺礼盒包装,“一个月1100 块钱,可以补贴家用。”
给刘丰清介绍工作的,是当地就业扶贫驿站。除了介绍工作之外,“扶贫驿站”里还设立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就业社保、居家医疗养、电商创业等针对贫困户的服务。同时,还引导企业在当地村镇设立扶贫就业车间,提供技术含量不高、工时灵活的工作,为年纪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提供务工机会。
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桃岭乡联动县内28 个扶贫车间基地,打造“企业+驿站+贫困户”的模式,建成安徽首批扶贫驿站之一,让大批贫困户获得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今年以来,依托金寨县已经建立的28 个扶贫就业车间和基地,扶贫驿站先后开展了2 次劳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72 人,提供了283 个就业岗位。
记者了解到,我省已出台《关于就业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增加贫困劳动者收入为核心,采取技能培训、发展产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政策扶持、就业服务等精准手段,确保技能培训、措施落实、资金使用等精准到位,到2020 年帮助40 万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教育扶贫贫困生安心上学
汪莹莹是霍邱县邵岗乡沣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卧病在床,家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学校重点帮扶对象。
对于这样的贫困学生,如何保证其能顺利接受教育?按照我省相关政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都有生活补助,会直接打到其父母的银行卡里。如果贫困学生读到中、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享受“雨露计划”,解决后顾之忧。
扶贫先扶智。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在规划、资金、智力服务等方面,更多聚焦贫困地区,让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并且可以优先享受资助政策。
去年初,我省出台《关于教育扶贫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行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对建档立卡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1000 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 元。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补助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2000 元;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据介绍,我省教育部门还将在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从中央到基层学校的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并与扶贫部门扶贫信息系统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对学生资助信息动态跟踪监测。
按照规划,到2020 年,全省贫困地区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目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基础能力满足贫困地区技能人才培训需要。
健康扶贫看病不怕再返贫
前不久,金寨县南溪镇的贫困户老杜刚刚从六安市中医院做完放疗出院。六年前,老杜因为胃癌做了手术,之后又做了二次手术,今年初,老杜的病情再次复发。他先后三次住院,接受放疗的治疗。“ 住院一次就是两万多,最后一结算自己总共只掏了5000 块。”老杜感叹,幸亏现在有了“兜底”政策,负担比想象中轻了不少。
根据省卫计委相关数据显示,我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比达5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 个百分点,患病已成为农村家庭致贫返贫的首要因素。2016 年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全省197 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中,现有患病人口74.8 万,其中慢性病患者约42 万人。医疗保障水平总体偏低,大病负担较重;贫困群众健康状况较差,缺乏健康意识;县域内医疗救治能力不足,患者大病外转是导致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在精准扶贫脱贫中,我省打好政策组合拳,建立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设定“351”政府兜底保障线和“180”补充医保。在贫困人口集中的皖北和大别山地区,加大贫困人口政策倾斜力度,如宿州市实行“351+90%”财政兜底保障,贫困人口医药费保障比例提高至98%以上,泗县、萧县等实行全额报销的超常规政策等。此外,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三保障一兜底”政策补偿5.21 亿元,补偿比高达85%。
统计显示,2016 年全省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户减少24.7 万户,减少率为33.4%,健康脱贫工作成效初显。为防止返贫发生,我省目前实行“脱贫不脱政策”,已脱贫人口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政府兜底保障。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