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
城北乡以“五大工程”筑牢脱贫攻坚堡垒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2017年城北乡贫困人口数为511户1044人,贫困发生率3.8%,目前还有贫困村3个,脱贫攻坚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面对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该乡坚持把脱贫攻坚先锋行活动作为引领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头雁引领、堡垒筑强、素质提升、先锋示范、基础保障“五大工程”,凝聚起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的强大合力,确保贫困村如期“摘帽”和贫困户精准脱贫。
 
  实施“头雁引领”工程,发挥主心骨作用
 
  城北乡群众一直有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传统,但没有形成规模。为了带动贫困群众依靠传统经济作物种植脱贫致富,今年以来谢湾村党支部书记解克洋自己率先尝试规模种植该村特色—大青豆,并牵头成立了谢湾村大青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群众参观学习,掌握养殖技术、交流经验,统一寻找销路。目前,谢湾村种植青豆共计700余亩,改变了过去单打独干的种植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并统一销往全国各地,带动了该村21户青豆种植户脱贫致富,其中有1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城北乡突出抓好“头雁引领”工程,大力支持像解克洋这样的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成立合作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今年先后有城北、八里滩等村在村党组织书记的带领下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等4个合作社。同时,结合“两学一做”,“讲看齐、见行动”等学习教育,年内对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开展党性教育、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知识培训60余人次,确保他们能够做到工作抓得准,引领作用发挥好。
 
  实施“堡垒筑强”工程,增强脱贫原动力
 
  蔬菜种植是该乡主打的农业特色产业,该乡通过“基地+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的模式,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产,促农增收。今年,该乡成功打造了五星村、二十铺村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并由党员示范带动五星、红星、二十铺等村群众种植时令蔬菜。据统计,2016年至今该乡共有33户农户种植蔬菜,其中贫困户有14户,蔬菜种植面积达5084亩,总产值达706.11万元。
 
  为了夯实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该乡大力实施“党建带产业”示范工程。通过“基地+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和党员“1+3+1”的模式(即由1名富裕党员联系3名普通党员群众和1名贫困党员群众,通过抓服务、树品牌、提效益来促增收),大力发展助农增收产业。此外,该乡通过实行懒政怠政督查、上班签到、去向告知、考勤通报和每周例会等办法,做好干部管理松懈整改工作;并持续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星级创建活动,在各村党组织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中坚力量
 
  红星村马老庄组60多岁的张风千老人是2017年的预脱贫对象,往年他靠着小打小闹种桑养蚕基本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今年在党员和专业大户的指导帮助下,扩大规模,种植了8亩桑叶,养殖20张小蚕,种桑养蚕收入达16000元。为了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的素质,今年以来城北乡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9场次,培训农村党员300多人次,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发展了韩谋成、杨义诚等一批党员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有100多名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了种养技术并有20多户农民发展成为特色种养专业大户,带动周边群众100余人致富。同时,实行农村党员“双向培养”,注重把思想品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年内共发展15名致富带头人、1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党组织,有效激发党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施“先锋示范”工程,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该乡积极发挥党员在各个领域内的先锋示范作用,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着力培树了一批产业带富先锋、移民搬迁先锋、创业就业先锋、结对帮扶先锋和岗位服务先锋,使他们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后台保障。今年以来,该乡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学用新技术,壮大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全乡落实小额信贷金融贷款347610元,受益群众达112户。引导党员带头学习宣传移民搬迁政策,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2016年,该乡完成易地扶贫安置点预征地、土地平整、打地基、建设工作,建成后将解决29户33人的异地安置问题;深化“结对共建、先锋同行”、“万名干部下基层、扶贫攻坚党旗红”等活动,建立了“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的领导联点、支部联建、党员联帮帮扶工作机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共有从市级到乡8个单位182个干部职工与该乡104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
 
  实施“基础保障”工程,完善脱贫长效机制
 
  该乡着力抓好脱贫攻坚与党建“双促进”工作,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该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整合文广局项目,新建了新河、八里杠、八里滩等三个村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对鲍兴等10个村上墙制度进行完善,对14个村村干进行农家书屋管理的培训,确保了村级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作用充分发挥;同时,规范村级活动场所管理,实行村两委干部挂牌坐班的村级正常化值班机制,深化“农事村办”制度改革,做到村部“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此外,积极引导各村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党员群众、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王丽)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于六安新闻网 | 网站动态 | 管理团队 | 成功案例 | 在线应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