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和旅游设施条件的改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为六安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2000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同意设立安徽省天堂寨旅游扶贫实验区,开启了六安市旅游扶贫的新篇章。实践证明,旅游扶贫是一项正确的选择,是造血式扶贫,脱贫步伐快,返贫率低。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老区群众脱贫。截至2016年底,我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23家,其中5A级2家,星级农家乐153家。全年接待游客357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3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5.4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78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9亿元,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助推8万人脱贫。调查显示,六安市天堂寨、万佛湖、皖西大裂谷等景区周边群众的增收直接来自旅游业的收入占一半以上。但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需要一个探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缺乏共识联动。乡村旅游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如存在乡村客栈住宿票据问题等。公安特种行业管理以及文化、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发展共识和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发展环境急需改善。目前大多数旅游开发脱贫点仍存在较大差距,有的设施过于简陋,接待能力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厕所,或者卫生条件很差,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情趣。三是产品开发程度较低。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类型。目前,我市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较少。同时,旅游形式单一,不能吸引游客留宿。四是发展理念比较落后。贫困地区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其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单一,大多只从事初级工作。从业人员未接受系统培训,服务水平跟不上。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多为当地村干部或农民,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实现产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推动乡村旅游工作开展,实现双赢,必须尽快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乡村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议我市成立乡村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旅游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形成高效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乡村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
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优先解决交通、通信、水利等问题,加快完善其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一是推进我市旅游发展“345”布局。即南部大别山红色生态与地质遗产型、中部现代滨水城市休闲型、西北部特色农业观光与淮河风情体验型“三大旅游板块”,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六安城区历史文化长廊“四条特色旅游线路”,以天堂寨、白马尖、万佛湖、霍邱两湖、六安中心城区及城郊为核心的“五大旅游区”。二是强化大别山旅游扶贫通道和国家风景道的旅游扶贫功能。加强与沿线贫困村旅游发展的对接,集中建设一批旅游扶贫村的村组道路。推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与交通干线“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逐步实现全市乡村旅游扶贫村与交通干道的道路连接。三是推进重点旅游扶贫村停车场、标识牌、旅游厕所、游客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申报中央资金支持。
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出具有特色的高端旅游产品,跟随旅游业发展的大势,确保旅游产品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在霍山、金寨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六安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统筹布局六安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从景点开发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的跨越,构建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六安市旅游全区域发展旅游格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农村生产或生活资源为纽带,统筹实施旅游强县(区)、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家乐四级联创工程。突出生态和红色旅游品牌,创建大别山旅游扶贫示范区。支持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和乡村庭院旅游产品建设发展。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创客基地评定。推进梅山旅游小镇、裕安区独山旅游小镇和佛子岭旅游小镇创建工作。推进霍山和金寨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
注重完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机制。要从根本上提高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即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因此需要注重教育及培训机制的建立。一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镇村宣讲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培训,明确旅游扶贫的优势,提高群众的旅游意识。二是定期组织针对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课程或者主题培训班,提高旅游服务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满足旅游服务过程中各种服务需求,切实参与到旅游经营过程中来。三是开展乡村旅游创客培训。乡村旅游创客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科技上,也可能体现在商业模式、文化创意或特殊技能上。针对乡村旅游创客,从人脸识别、移动电商、广告宣传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陆静 李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