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9日,记者来到了地处霍山县东南部的山区乡镇——东西溪乡,深入田间地头,走近农民群众,认真倾听他们的“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的故事。
传统产业提升
——茶园“套种”效益倍增
5月9日上午,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山村公路前往桃李河村,一路上,秀美的山谷间随处可见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陪同采访的霍山县东西溪乡扶贫副书记陈伟说,此行是要带记者见识一下当地在茶园里的一个新尝试——生态立体套种。
到达桃李河村后,村里的茶叶大户徐重旺带着记者走进了他与安徽中润国元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舒晓明合作的“试验田”。只见在绿油油的茶园中,除了青翠的茶树,行间种植了木瓜、木槿,地边种植了明日叶、救星草等植物。为何要在茶园套种?徐重旺说,主要是因为单纯依靠茶叶增收难。“我们村在深山里,气温偏低,茶叶开采时间相对较晚,赶不上茶叶鲜草高价,而且每年通常只能采摘20天左右,一亩茶园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所以想通过套种作物增加茶园的产出效益。”
“为什么说是‘生态套种’呢?”徐重旺讲出了其中的“玄机”,“套种的作物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像桂花可以为茶树遮阴;盛开的木槿花能吸引蜜蜂,减少病虫害;明日叶和救星草可以除草,还可以作为高端蔬菜销售;木瓜可以出售给工厂制造木瓜果醋。每种套种的作物都有经济价值,像木瓜每亩能产1300公斤左右,仅此一项至少可亩均增收5000元。”
徐重旺说,他是从2016年开始尝试“生态套种”,虽然还没有从套种的作物中收益,但是由于茶园不施肥打药,花香、果香、草香又被茶叶吸收,茶叶品质的提高已直观地体现在今年的茶叶价格上。“之前我们这里的最好茶叶也就卖800多元1公斤,今年我将‘生态套种’茶园的茶叶鲜草用猴魁的工艺进行炒制,每公斤最高卖到2000多元,我觉得这路子是走对了!”
为了带动村里贫困户增收,徐重旺说,目前他的50多亩“生态套种”茶园是从10多户贫困村民手中流转的。“每亩一年给他们300元租金,茶叶收入仍旧是他们自己的,我还优先雇他们在茶园务工,将来套种植物卖出了还给他们分红。”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扩大生态套种茶园面积,还将把这种模式在贫困户和村民中推广,同时,他还承诺,待扶贫项目资金支持新建的茶厂投产后,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贫困户和村民的茶叶鲜草。
“特色”用足做亮
——山泉水养出“致富鱼”
“我们村处在分水岭之间,山里流出的泉水都是源头水,没有任何污染,白白流淌掉太可惜,把它利用起来发展养殖、增加收入岂不是一件美事!”5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东溪村见到村民潘家才时,他说起了自己利用山泉水养鱼的初衷。
从2006年起,潘家才就在东溪村承包起上百亩的鱼塘,将山中泉眼里流出的清澈山泉引入塘中养鱼。“山泉水养鱼,鱼肉质嫩、味道鲜美,而且还没有土腥味。”潘家才告诉记者,因而他用山泉水养的鱼一上市便成了“抢手货”,到2015年,他流转承包的鱼塘达到100多亩,年产5万多公斤活鱼,年销售额几十万元。
但是潘家才也有苦衷。“我养的鱼大多是在本地销售,别人卖多少钱一公斤,你开的价格也得差不多,不然就卖不出去。”看着自己用山泉水养殖的“精品鱼”只能卖上传统养殖的成品鱼价格,潘家才心里不是滋味。
如何才能把山泉水养鱼的特色显现出来,提高自己的养鱼收益呢?潘家才想到了网络销售。他把目光投向了加工鱼干和瓦块鱼。2015年,他开始尝试加工鱼干和瓦块鱼,并委托合肥一家公司帮助在淘宝上销售,他自己在家中用微店销售。
“我们的产品挂到网上后,销路很快就打开了,市场很认可我们用山泉水养的鱼,去年甚至一度供不应求,我的鱼做成鱼干批发价达到了每公斤13元,而市场上的普通鱼干只能卖9元。”潘家才乐呵呵说,去年他总共在网上销售了100多万元的鱼干和瓦块鱼,这占到他全年总销售额的七成以上。
如今,潘家才已成立了山泉生态渔业农业合作社,在他的带动和技术支持下,8户村民也效仿他用山泉水搞起了养殖,贫困户张舒霍就是其中的一员,2016年,5亩鱼塘为他带来净收入上万元,在此同时,张舒霍还与其他 30多位贫困村民一道,在潘家才的合作社里务工,为其加工鱼干,去年务工收入就近3万元。
采访时,潘家才还告诉记者,在乡里的扶贫项目资金支持下,眼下他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目前他正在筹建标准化加工厂房,同时还打算开设自己的网店。“我的想法是做大做亮山泉水养鱼这个特色产业,建厂后可以把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养的鱼进行加工,通过网络销售出去,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提升的收益。”潘家才信心满满地说道。
瞄准需求发力
——生态黑毛猪不愁销
山高林密,树木葱茏。一只只黑毛猪正在树下或觅食,或在竹林里嬉戏……东西溪乡童家河村童家湾组的一片僻静山林,如今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黑毛猪生态养殖基地。
“我们这里山高林密,人均耕地面积少,养殖业是因地制宜的最佳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搞传统养殖,销路和收益都难以保障。”村民余申友说,正因为如此,他和村民项志来两人2016年底在这里建起了生态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共养殖了160多头黑毛猪。
为了实现全生态养殖,在建设养殖基地的同时,他们在基地附近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植野芹菜、桑树、山芋等作物,作为主饲料喂养黑毛猪,同时采用了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黑毛猪肉质口感达到最佳。
作为合伙人之一,余申友有养猪经验,主“内”负责养殖场管理。他告诉记者,生态养猪就是要在肉品质量上取胜。“一般养猪场里饲养的猪4个半月左右就可以出栏,而我们采用生态养殖的模式,依托四面环山的地理优势,将黑毛猪放归山林,喂青饲料,10个月以上才出栏,产出的猪肉自然味道更鲜、口感也更好。”
项志来因人脉较广,主“外”负责黑毛猪销售。虽然眼下他们养殖的黑毛猪还没有出栏上市,但是项志来说,他一点不愁销路和价格。“我们之前做过市场调查,正宗的生态黑毛猪肉很畅销,现在传统养殖的猪肉价格每公斤市场价6元左右,而生态养殖的黑毛猪肉可达15元以上。如果后期有了品牌,在大城市卖到30元不在话下。”
“虽然还没有见到养殖收益,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带动贫困群众,目前他们已经与20来户没有劳动能力且无饲养条件的贫困户签订代养协议,帮助他们代养了20多头黑毛猪。”陈伟说,到9月份首批黑毛猪出栏时,这些贫困户便可以从养猪场这里领到3000元的养殖分红,同时还可以获得县里的1000元产业补贴。(记者 储勇 桑宏)
采访后记
“精准扶贫需要有供给侧的改革思维,特别是产业扶贫,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发展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是脱贫的风向标。”采访中,陈伟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东西溪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并没有盲目强调每户贫困户都发展产业,而是运用供给侧思维,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打生态农业牌,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引导产业大户发展产业,并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享体,在壮大生态种养殖产业、提升产业效益的同时,让贫困户特别是政策兜底的困难户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据介绍,2016年,该乡已脱贫140户508人,今年,该乡在脱贫任务上进行了自我加压,计划再让710名贫困群众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