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强村富民同频共振——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蝶变”纪实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3月5日,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六安市星丰种业有限公司签下5000吨“华夏香丝”优质米生产回收“大单”。一个耕地不足3000亩的山村,怎敢有如此底气接下这份巨量农业订单?黄墩村第一书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务清说:“底气来自‘三变’改革!我们村种不了,那就联合周边的张店、双河等6个乡镇共同实施,抱团发展,促进更大规模的农民增收,带动更大范围的乡村共同致富。”

  支部领航——“三变”改革闯新路

  黄墩村位于巢湖主干流丰乐河源头,5.8平方公里面积,全村地貌概括起来就是“三埂二塝”,呈“山”字型,丘岗多平畈少,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貌。山埂、山塝占70%的黄墩村,2016年全村614户从事农业生产,户均农业纯收入才9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八万元。2017年底,金安区在黄墩村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村党支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改革之初,支部内部不同的声音很多,大家顾虑比较多。”村支部副书记孙谋学回忆说。

  如何统一思想?村党支部率先发起了“思想大讨论”,举办支部“大党课”、骨干“大讨论”、群众“大建言”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两委”班子外出“三看”;召开党员能人大会等,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柳抱丝”集体经济合作社,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对村里的水库、塘堰、渠道等经营性资产和集体山场、茶园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清查核实、评估认定和折股量化并分股到人,使全村2141名村民成为“股东”,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人人分红”。

  当年,黄墩村试点“三变”改革时,来自农户传统观念的阻力比支部内部的阻力大得多。多数农户认为他们手里可用资源只有土地,转化为资产给村里了,村民成为上班无岗、就业无技、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怎么生存?面对群众的顾虑,那年秋冬的支部会上,党员“包干”负责的“责任状”签了下来。“以村民组为单位,党员带头,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动员群众入股入社,56个党员全员上阵,做好表率,一个不能少。”

  团仓组村民张勇是李冲等4个村民组的党小组长,他领到了4个村民组400亩土地流转任务。回去后,他先是把组里的11名普通党员叫到家里,从散户“单打独斗”种植的实际收入到农民带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能产生的直接效益,做详细计算比较,并做成清单,分发到每一户村民手中。党员带头,就像农村放鸭子一样,“一只下水,10只跟着扑腾。”4个村民组的村民没留一分地,全部流转给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党员的带头推动下,不到3个月时间,全村2700亩水田实现了集中入社,入社率高达88%。

  支部主导——培育群众致富支撑点

  占地300亩的龙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黄墩村龙潭湖大闸蟹生产基地,在该基地有一位特殊打工者,他叫何进仓,今年68岁,是一名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2018年,龙潭湖大闸蟹生产基地施工建设时,村党支部选派何进仓到该公司务工。何进仓曾在江苏一家水产养殖场打工多年,有一定的水产养殖经验,另外他也是原则性比较强的党员,做事认真吃苦耐劳。何进仓说,他到公司务工,不只是每天挣100元的辛苦钱,更主要的职责是参与企业管理和财务监督。龙潭湖大闸蟹生产基地涉及3个村民组,旱时争水、涝灾排水,影响基地生产,他出面协调;大闸蟹捕捞缺人工,他联系村民临时帮忙……在群众眼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村民们把村党支部在经营主体派驻党员一边务工一边参与管理形象地叫做“插红旗”。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黄刚说:“三变”改革启动时,支部出台了《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决议》,主攻大闸蟹、稻鸭生态米、油茶、麻黄鸡等产业链的打造,“插红旗”只是其中一个链节,在黄墩村,村党支部依托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相继孵化出六安市丰乐源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六安市龙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六安市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等8家子公司,支部以党员为骨干初步建成“一社+N公司”的集体经济管理体系,合作社对子公司采取“统一提供土地整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财务结算、统一品种品牌、定额用工、定额用料、定额完成、超产奖励”的“四统三定一奖”经营管理模式。同时,村党支部还筹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邀请、聘用省内外技术专家来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攻关,培育群众致富支撑点。目前,村与企业合作联手打造高产油茶基地3400亩、大闸蟹养殖基地300亩、稻鸭香米种植基地2300亩、稻虾养殖基地120亩、梅干菜种植基地80亩,初步形成“一村六品”特色产业布局。

  为培育群众致富支撑点,根据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趋势,2020年,黄墩村先后整合全体农机具和专业户成立农机合作社,建设大型烘干房、精米加工厂、大型冷库、供销社展销厅等产业设施,统一注册“柳抱丝”商标,完成了稻鸭共生米等产品的绿色、无公害认证,建成金安南片10个乡镇最大的粮油深加工产业基地。为把村各个经营主体生产的跑山鸡、大闸蟹、土蜂蜜、野生茶油、生态米等数十种特色农产品推进市场,黄墩村还创建“乡语优品”电商营销平台,扩展销售渠道,连续3年组织电商“年货节”,线上销售额超500万元。今年初,以“华夏香丝”为代表的合作“订单”接踵而至。

  支部带村——强村富民同频共振

  “‘三变’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收益明显增长,村企合作框架下,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大幅增加,弱劳动力、老年人口家门口就近就业成为可能。总的来说,群众是真正的受益者。”张务清说。在全村土地统一规模经营前提下,农民人均租金实现了30%的增长,年终还享受集体资产入股分红。大黄墩组村民张义中3口之家,3.75亩耕地。他有一个黄皮小本子,记录着2017年家庭收入和产出:水稻亩产500公斤,总产量1875公斤,毛收入3.2万元;旋耕每亩120元、收割每亩105元、肥料每亩100元、种子每亩100元、农药每亩20元,每亩净得大约500元。张义中说:“这还没有除去每亩两个半人工250元的费用,实际上,一家一户分散种田最终的收入就落得人工工资和一家人的口粮,不划算。”黄墩村村民通过土地入股,使得每一分土地收益得到最大化。“过去土地荒着无人问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我不用种地,村里安排到油茶基地干活,每天拿70多元钱的工资,一年2万多元收入,另外每亩土地有400元租金,年底每人还有190多元分红,我家也脱了贫。”张老家组村民张务贵的家庭变化,是黄墩村614户人家的一个缩影。目前,在黄墩村,社企合作开发就业岗位近200个,带动38户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15000元。去年农历腊八,黄墩村在村部举行第2年度分红大会,将经营性资产对应的红包分给村民,1753名土地入股村民共分得84.1737万元。村民张本发激动地说:“加上租金和分红,我拿到了4500多元,在村里的带领下,我们黄墩村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在分红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黄刚向村民公布了村年度收益: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突破1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较4年前增长了12倍。村民们惊讶之余,非常震惊,全体站立鼓掌!

  “‘三变’改革的核心是让农民长久致富,黄墩村‘三变’改革直接成果便是一地生‘四金’:农户土地入股分租金、贫困村民就业务工挣薪金、集体经营资产折股分现金、上级扶持资金入股变股金,在实操作中,这个村在‘三变’基础上,深化创新为‘多变’,殊途同归地实现了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增收与村民致富同频共振。”横塘岗乡党委书记赵玉明总结道。(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扬 通讯员 张琨)

  采访札记

  黄墩村原是江淮分水岭上一个不起眼的山村,2017年底试点农村“三变”改革,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三变”改革为“总抓手”,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变改革+经济主体+农户”的新型乡村生产模式,使得农户变富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

  回溯4年“三变”改革历程,初衷就是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让土地产出更多效益。在改革过程中,该村强化支部引领、合作社承载、产业带动、党员帮扶、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在“三变”改革中的作用,以“1+N”模式,立体发展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范本。黄墩村已入列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国家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省级和市级示范合作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