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戴清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去给孩子们讲讲革命先烈、讲讲那些战斗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让他们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这是霍邱县科技局离休干部戴清的肺腑之言。离休30年来,他奔走于苏皖各个学校,行程万里,义务进行红色革命宣讲,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长征”。在11月5日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90岁的戴清荣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份崇高的荣誉无疑是对他多年无私奉献的最大肯定。

戴清16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立过两次三等功。1957年,组织上安排戴清到安徽军分区工作,从此,他扎根安徽。先后在霍邱县人武部、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1991年12月光荣离休。

离休后的戴清,足迹踏遍安徽、江苏两省的大中小学,从零星的演讲到区域报告,他的红色革命教育课堂越讲越远,越讲越大。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理解,他自制战役示意图等演讲道具,结合自己和战友在革命战争中的故事,让孩子们一目了然。每一次讲到淮海战役,他所在的一个连冲锋陷阵,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一个班,台上的戴清泪湿衣衫,台下的师生更是神情肃穆、眼角噙泪。

除了自发的义务宣讲,戴清还经常参加省、市巡回报告会,铿镪的言语、感人的事迹,总是给人以震撼和感动。多年来,戴清走进7市26县570多所学校,报告580场,受教育学生40多万人次。戴清说,只要有孩子想听他的演讲,他就会一直讲下去。

台上的戴清铿锵有力,台下的戴清却有些“抠门儿”。几十年来,他一顿饭最多两个菜,时至今日,出门就是一顶老式雷锋帽、一套朴素的军装、一双普通的球鞋。搪瓷缸、黑布鞋、旧军装,在戴清家中,几乎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品,衣服上打着补丁,家具电器都是十多年前的。在戴清的账本上,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仅为350多元钱。2019年国庆期间,戴清突然晕倒住院,原因竟是因为老人家太过节俭,营养不良而缺钾。

戴清有个习惯,到学校作报告前都会“约法三章”: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接受任何招待、一律不要接送。一次,到霍邱县临淮岗乡老淮河边的上台子和下台子两个农村小学演讲,他硬是坚持不要接送,一天来回走了60里路。还有一次在霍邱县范桥中学给学生们宣讲,到中午时,学校要留戴清吃个饭,就是这顿在学生食堂跟学生一起吃的午餐,他临走时还给了10元钱,老师又找给他5元钱。

对自己“抠门儿”,对贫困学生却格外大方。自1993年起,戴清就拿出退休金,从曾经蹲点工作的霍邱县石店镇开始,资助3名家庭贫困孩子学费、书本费,直到他们小学毕业。2005年,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戴清幽默地说:“这下我失业了,学生不让我出钱了。”但他把“捐助”改成了“奖学”,在霍邱一中建立“华清”奖学金基金会,在霍邱二中设立励志奖学金,在此基础上,他还把奖励范围扩大,增加优秀班主任奖和“伯乐奖”。十几年来,仅在霍邱一中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就有37人考取了清华、北大、科大、同济、南开、复旦等高等学府。

近30年来,他每年捐出离休金的80%,助学金额60多万元,资助学生400多人。资助过的孩子成了戴清的孙子、孙女,经常给他写信、打电话。在戴清的卧室内,有一个装满了学生来信的箱子,这些信是他的“宝贝”,信上的每个字他都读过,虽然有的信纸已经发黄,但他始终珍藏着,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看到学生们能有出息,他无比欣慰。

这位有着73年党龄的老党员,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唯一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他的身体也决定献出去。如此省吃俭用,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捐献出去,到处奔波做报告,到底图个啥?“不图啥,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教育了我,我这一生就只想着跟党走,只想着怎么样才能做个合格的党员,只想着怎么样才能尽己所能为人民服务!”戴清的回答坚定而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