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一缕“药香”托起三项“国奖”——记全国优秀教师、皖西学院二级教授韩邦兴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微露的晨曦,洒向月亮岛,抚过校园。露珠在青草间跳跃,折射着希望的亮光。9月3日清晨,皖西学院教授韩邦兴穿过银杏大道,快步走向五楼实验室。

  深耕“中药材”二十年,科研教学两相宜。十年前,韩邦兴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今年6月份,从北京传来了好消息,他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前不久,他又入选全国优秀教师。三项沉甸甸的“国奖”,让韩邦兴身上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科研育人路上,伴着阵阵药香,他前进的动力更足了。

  推开实验室大门,韩邦兴熟练地做起准备工作。不一会儿,博士后易善勇、王芳老师……研究人员陆续走进实验室。在这里,既是科研场所,又是教学课堂,规范、严谨而不失活泼。在室外,中药材生态种植品质提升科研团队的身影,遍布大别山间、皖南山区。

  良师如烛光,照亮前行路。2005年,带着对中药材的热爱,27岁的韩邦兴踏进皖西学院,成为化学生命科学系制药工程专业的一位教师,他同时担任班级辅导员。清晨,他进入学生宿舍,“逮”那些偷懒不做早操的学生;深夜,他悄悄摸进网吧,“逮”学生上网打游戏。韩邦兴说,大学生对他“双逮”作风印象深刻。

  迈进大学校门,不仅要强身体、学知识,还要育心灵。班上一位学生骑车,撞伤了路人,学生家境本来就不好,面对不小数目的医疗费,韩邦兴二话不说,把工资折子交给了学生。班级管理,他不仅有尺度,更有温度。这些付出的背后,换来了优秀班级、优秀学生……

  戴军,2005年考入皖西学院,是第一届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随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如今正在江苏师范大学读博士。当前,他的身份既是韩邦兴的学生,又是他的同事。“韩老师对学生特别严格,我清晰地记得大一新生军训,我们班学生每天最早到操场,军训会操全校第一。毕业后,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发展得都很好。”戴军坦言,如今,两人在一个大的课题组,韩老师观点新、思路活,团队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

  今年35岁的易善勇,是中国药科大学博士。2020年,他来到皖西学院,加入科研团队。“刚入学校时,对于研究方向,如何深入研究,有些迷茫。韩教授和我一起探讨分析,我很快就敲定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易善勇信心满怀地说,再过半年,博士后就要出站了。

  六安,是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共有药用植物1866种,十大皖药,六安占有七席,全市共建成“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28家。中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

  立足皖西特色中药材资源,在韩邦兴的指导下,易善勇埋头研究霍山石斛的仿野生栽培、林下栽培、大棚种植等,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不同栽培模式下,霍山石斛的不同长势,进一步研究其中的不同品质,为开发高品质的霍山石斛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郭兰萍研究员指导下,韩邦兴带领科研团队前后历经20年,形成了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安徽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构建了标准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安徽道地中药材种植模仿化学农业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将科研论文写在大别山间。

  深耕大别山,韩邦兴科研团队选育霍山石斛、皖黄精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制定《霍山石斛人工栽培技术规程》等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52项;推广应用霍山石斛、皖黄精等中药材新品种和相关技术标准,面积超过万亩。催生、发展、壮大了一大批龙头企业,让濒临灭绝的霍山石斛成为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年产值逾50亿元。

  “他不仅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并肩向前的科研伙伴。”聊起韩邦兴,王芳老师笑着说道。2017年,她进入皖西学院成为一名辅导员,两年后,加入了科研团队,目前,主要是从事中药分析。“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近红外技术,分析中药材的药用成分到底有没有?含量有多少?”王芳介绍,未来的目标是坐在实验室,利用物联网远程技术,快速测出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药物成分及含量。

  锚定“保护、种活、种好、用好”高品质中药材这个目标,韩邦兴扎根老区,摸清了大别山中药材资源家底,建立了大规模中药种苗组培快发技术体系,突破了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开发了系列健康产品,转化的系列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了革命老区中药材产业发展。

  心系学生与未来,润物无声;埋首科研与学术,守正创新。如今,韩邦兴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累累硕果,属于永不止步的奋进者。(记者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