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从右臂静脉流出,顺着输送管,经过血液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左臂流回……1月19日上午,在安徽省立医院,六安“90后”小伙罗会锁历经4个多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完成了360ml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作为我市卫生健康系统首例捐献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用爱和热血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上了生的希望。
28岁的罗会锁是六安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2021年刚入职的他,早在2011年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我刚满18岁,在合肥上大学,第一次走上献血车,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当做成年礼吧。”罗会锁说。
在献血过程中,和采血人员交谈了解到,目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以及治疗造血和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造血干细胞捐献是自愿行为,只能来自志愿者的爱心奉献。“当时并不十分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想到能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帮助别人,觉得挺好的。”当场,罗会锁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提取10毫升血液在中华骨髓库进行了留样登记,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是人体的造血组织,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由于非血缘人群中配型相合率非常低,通常仅有十万分之一,有些罕见的分型找到相合的几率更低。从留样登记以后,一过就是10年,终于,在2021年10月初,一直以来的等待有了回应。当天,罗会锁和平时一样,在科室忙着给患者做治疗。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您好,我是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工作人员,您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请问您还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
时隔3个月,罗会锁依然记得当时接到电话的心情,激动、兴奋,十万分之一的缘分,怎能不帮?没有迟疑,他果断答道:“我愿意!”
对于普通人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有人甚至误以为就是直接抽骨髓。但对于身为医生的罗会锁来说,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急诊科经常会碰到各种急危重症,作为一名医生,每每看到病人和家属的痛苦和无助时,我的心情跟他们是一样的,也会尽全力去救治病人,哪怕病人的指标和症状有一点点好转,我都是欣慰的。这次配型成功,也希望能够为无助的病人带去黑暗中的一束光。”作为一名“90后”小伙,罗会锁的那份笃定让人佩服。
考虑到不让家人担心,在中华骨髓库进行留样登记的事他一直没有提及,直到初配成功后,才把消息告诉了父母。所在单位的领导得知他即将捐献的消息,主动调整了他的工作安排,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捐献和恢复。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捐献顺利进行,罗会锁严格按照要求安排作息和饮食起居:准点起床、准点睡觉,还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在3个月的时间里减重20公斤,将身体调整至最佳的状态。2021年11月6日,在顺利进行了高分辨配型(二次配型)检验、与患者二次配型成功后,市红十字会随即安排他进行了体检,经过严格的数据比对和专家的系统评估,各项指标均合格,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1月14日下午,在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罗会锁顺利入住了安徽省立医院病房,开始接受连续4天的动员剂注射,用于促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以方便采集。虽然有点腰部酸疼的症状,但并没有动摇他捐献的决心,在他看来,比起挽救一个生命,这点短暂的疼痛不值一提。
1月19日上午,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罗会锁成功捐献出360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将由红十字会志愿者全程护送,用于帮助远方的血液病患者。“有机会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自己也感到很荣幸,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加入到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罗会锁说。
据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6年建成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六安工作站以来,已招募540余名造血干细胞登记志愿者,他们的血样经过分型检测后已送至中华骨髓库保存,等待与患者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