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从数控“小白”到技术能手的进阶路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数控操作这个工种,没啥捷径可以走,遇到不懂的就要问,遇到难题就得钻,只有不停地努力和付出,时间才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从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到一名优秀的青年技能人才,12年来,王明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凭借着精湛的数控操作技能,在国家级、市级数控技能比赛中屡次脱颖而出,先后获“皖西杰出工匠”“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被评为2023年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六安好人。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外出返乡的王明明进入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此与数控机床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到公司那会,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我对数控加工相关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激励着这个年轻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上班时间不够学,下班我就不回家,在工位上复盘当天跟着师傅所学的操作知识。即使是回到家,也去找与数控相关的内容来看。我头脑不够聪明,要想干得跟老师傅们一样好,就只有多花时间,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所有汗水都有收获,所有努力都没有被辜负。在专业上的这份执着和坚持,使得王明明的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逐渐摆脱掉技能“小白”的身份。2016年,他代表公司参加六安市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数控车第二名,并荣获“六安市技术能手”“六安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从那以后,他也慢慢承担起了更高难度的新产品的试制研发等任务。

  2016年以前,在从动齿轮的生产过程中,内花键的加工往往会造成端面跳动变大,需要后续的4道工序才能完成,且磨床砂轮损耗非常严重,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王明明便和车间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方法,大胆采用静涨芯轴替代磨床芯棒,用车床替代磨床直接加工,一下子减少了2道工序,且不必再使用砂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款从动齿轮是我们公司的主力产品,每月产量有几万件,靠着王明明的技术改良,为我们公司创造了很大的效益。”永达机械一号车间主任朱义德告诉记者。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王明明在公司的产品生产研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优异的表现也让他得到了一个进一步学习的宝贵机会。2017年,在全市开展的“名师带高徒”活动中,他被选为学徒,跟厂里著名的技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詹求锋学习技术。成为大师的徒弟后,王明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跟着詹师傅,一方面是学习他的技术,更多的是学习他钻研的精神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王明明说。詹求锋在工厂里负责技术攻坚,需要对技术进行各种创新升级,王明明抓住这个机会,了解了很多工作上先进的经验,在攻关项目中经常与师傅深入讨论,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0年,王明明接到了一项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批2000件蜗杆的制作。“这批蜗杆对齿形加工要求很严格,精度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内。我们工厂以前就生产过这款产品,但批量很小,采用螺纹磨床加工,用这种工艺,一天两班工人最多只能生产20件。”王明明告诉记者,这次要求10天交货2000件,公司上下非常重视,将这一技术攻关难题交给了王明明。时间紧、任务重,王明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改良中。既然使用螺纹磨床技术效率难以提高,王明明便果断摒弃了老加工方法,从改制刀具、优化程序等方面入手,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技术升级,全程使用数控机床完成了该款蜗杆的生产。新技术的采用,让一个班的工人每天可以生产100多件产品,最终成功在期限内完成了该批次蜗杆的生产任务。

  2018年底,王明明被六安市人社局评选为“名师带高徒”名师。周晨阳、刘绪成两名青年员工成为王明明第一批徒弟。面对两名并不比自己小多少的徒弟,王明明尽心尽力,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还积极带领他们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每当刘绪成和周晨阳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王明明总会亲自示范加工过程,讲解编程难点,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自掏腰包为徒弟们购买专业书籍让他们自学。在王明明的教导下,刘绪成、周晨阳取得飞快进步。2020年,两人参加六安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技术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一同发光发热。”王明明说。“被评为敬业奉献类六安好人,对我既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将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恪尽职守。也希望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向着更好的未来,携手前进。”(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