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把好山好水守护好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月23日,“六安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生态六安”篇介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十年来,我市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同时,我市环保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推动绿色发展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优先,天蓝地绿水清

  ——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57微克/立方米降至31.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4%;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首次全面达标。

  ——全市2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响洪甸、磨子潭等六大库区近70亿立方米源头活水水质保持优良;大别山水生态补偿指数(P值)连续8年小于1;中心城区一体化综合治理,水生态、水环境、水质量极大改善。

  ——建立化肥农药“双减”行动核心示范区104个,辐射带动示范种植50.18万亩;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

  六安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天朗气清、山清水秀成为六安新常态还少不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十年来,我市完成人工造林135.7万亩;“十年禁渔”严格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进淠河、史河、杭埠河治理,有效管控适养区、禁养区和各类排口,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执行到位,合肥、六安“大水缸”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源头治理,绿色低碳先行

  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于治理。为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十年来,我市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行动”,完成各类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16544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79个,推进9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治理,千余家“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1463个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淘汰黄标车27505辆,注销老旧车船13306辆(艘),完成2840台柴油货车排放治理;建成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测和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实现主城区104个重点涉气企业、26个加油站、71个建筑工地、13个餐饮聚集区全方位监管。

  为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十年来,我市完成13条城区黑臭水体整治与岸线修复,市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39.5万吨/天。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完成99个“千吨万人”以上水源保护区划定。

  为了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十年来,我市完成180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详查和140个疑似污染地块调查,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均实现安全利用;实现126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成770个省级美丽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治理的关键在于源头发力。我市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0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均超10%;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325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六安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首次实现我国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全链条技术贯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问题整改,主动有力高效

  这十年,我市坚持较真碰硬,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有力有效,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截至目前,历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37项整改任务和513个信访件整改完成率达98.9%,历次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136项整改任务和573个信访件整改完成率达96.3%,历次国家和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17个问题超六成已整改完成。我市还主动加强问题自查排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到位。2018年至2021年自查发现的328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2022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共排查交办问题313个,已完成整改216个。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为企优环境,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压茬推进项目审批进度,执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严格落实22条助力稳经济措施,协调解决各类环境诉求393个,坚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市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抓好群众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力守护皖西革命老区的好山好水。(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