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城市会“呼吸” 生活更舒心——我市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曾几何时,每逢连续暴雨天气,“街头看海”成为市民司空见惯的事。究其原因,这往往跟建设时地面大量硬化有关。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等,裸露的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自然水循环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

  而今,即使烟雨绵绵,整个城市却依旧干净、清爽。这一变化背后,是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实践的“变现”。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23年5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这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各个环节,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利好。

  顶层设计形成合力

  随着我市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城市过度硬化,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弊端逐步凸显出来,一到雨季,城市内涝现象比较严重,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民生问题。如何改变城市内涝现象?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最好的答案。

  2023年4月,我市启动参与国家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竞争性选拔工作。期间,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申报工作组,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市直相关单位和各县区通力合作,对照评价指标,突出六安特色,打造突出亮点,全力开展海绵城市示范申报前期准备工作。

  申报期间,我市提早谋划海绵城市立法工作,2023年4月29日,市政府提请将《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纳入2024年立法计划;5月4日,市人大常委会批复同意。

  5月10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安徽省内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竞争性选拔中亲自进行答辩,最终我市获第一名并作为安徽省代表参加国家竞争性选拔。5月24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北京进行国家竞争性选拔答辩。5月26日,我市成功申报成为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亮点项目初显成效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体现了一座城市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芳菲四月,城区每个角落都点染着绿意,公园里、广场上、道路旁,一个又一个“海绵体”正在发挥作用。“前几天下了场大雨,但是你看这路面上连个水珠泥点都没有!”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南边的广场,走在洁净干爽的透水路面上,市民张女士惊喜地说,海绵城市建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了。

  “这个广场是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生态停车场项目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打造海绵城市、加速城市更新的一个典型案例。”市住建局城市建设科科长郭帅介绍说,这个项目综合考虑了项目区的土壤特征、地下水位、场地下垫面分布特性、建筑及管网分布和绿地分布等情况,采用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收集系统等作为雨水处理主要设施,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收集消纳城市降雨和地表污染物,从而达到项目实施效果。

  据介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生态停车场项目建设完成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1.8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达到70.71%,有效控制场地内的雨水径流,同时,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每年可收集利用约5600立方米,满足了场地内绿化浇灌及道路浇洒,既减少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又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位于金安区梅山北路和皋城东路交叉口的明都北苑老旧小区及周边改造项目,属于淠河雨水系统片区。项目总投资约570万元,其中海绵投资约90万元。小区改造前,主要存在停车位不足、绿化面积小、大部分绿地改建位硬化铺装等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屋面水和道路雨水径流进行合理规划,使得雨水首先经透水铺装渗透后汇入绿地雨水花园中,通过雨水花园渗透、吸收、净化、回收,过滤净化后的雨水进入管道,以此减少道路径流污染和雨水径流直排,实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目标。

  诸如此类,我市已建成城区积涝点整治工程等项目37个;打造了阳光小区、明都北苑、赓续公园、中央公园、苏大堰湿地公园等一批优秀项目,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初见成效。市民身边的雨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生活、出行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立法先行系统推进

  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域统筹、因地制宜、系统施策,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探索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何扬优补缺,让城市“呼吸”更顺畅?立法先行,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关键。

  我市印发了《六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及各部门实施细则,实现了从立项审批、规划用地、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到运营维护的“六位一体”全过程管控体系。编制出台了海绵城市、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20余项、管控制度20余项,配套出台标准规范9套,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

  与此同时,将海绵城市立法工作列入2024年市人大立法计划。目前《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已完成初稿拟定、专家论证、意见征集,司法审议等流程,4月12日,经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随着《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的逐步颁布、实施,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进一步深入,我市也将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重要的一步。

  “加强全域统筹推进、加快推动海绵立法、强化项目谋划建设、落实专业技术保障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市住建局总工程师吴耘介绍,按照《六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内容,以城区为重点,按照区域流域、城市、设施三个层级,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山水林田湖草全域协同推进的工作新格局;按照立法计划压茬推进,确保于年内完成立法工作,做到海绵城市建设有法可依;结合淠干右岸、南湖、淠河沿岸和苏大堰等四个重点片区,因地制宜融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科学谋划绿地、广场等升级改造项目;按照“外挡洪水、泵排涝水”的思路,进一步补齐淠河防洪堤、排涝泵站等项目,打造不少于20个不同类型优秀示范项目的目标;组建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攻关,为海绵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宜居、宜业、温暖、和谐……对于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这就是幸福。从湖泊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公共建筑到居住小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而时刻发生着变化。“海绵城市”已经从一个陌生的词语,渐渐融入六安城区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六安人的生活。(记者 黄雪彦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