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淠水之滨绽放“格桑花”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我叫次仁曲宗,我的家乡在西藏的共康村,含义是‘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是一个为易地扶贫搬迁而建的村子。”

  “我是2020年考入六安公务员队伍的,我爱这里的一切,爱吃酸辣土豆丝、铁板土豆片,更爱科普和传播汉族和藏族的文化,愿意为汉藏一家亲而尽力……”

  6月15日,市民政局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六’力同心 守护未来”关爱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营造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引导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情操,用红色文化引领和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活动中,一个忙碌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就是1996年出生的藏族女孩次仁曲宗。2020年,她通过公务员考录,离开家乡来到六安市民政系统就职,开启了一场从青藏高原到淠水之滨的奇妙缘分。

  “小朋友,往这边走,咱们排好队进馆。”

  “要去洗手间?好的,我带你过去……”

  见到次仁曲宗时,她正在安排着现场的活动事宜。简单的T恤外面套着志愿者的红马甲,小巧的个子,头发用抓夹束在脑后,显得很干练。

  “来六安4年了,已经逐渐融入这里的工作生活,这方水土已经把我养成半个六安人了。”在孩子们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的时候,次仁曲宗才腾出空来和记者聊了起来,她的普通话说得十分流利,这也是她从小学开始就将汉语学习融入生活环境的成果。

  “我的家乡是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下面一个叫共康的小村子,那里有淳朴热情的村民,有隆重的望果节,有大规模的核桃林,还有氤氲着馥郁茶香奶香的甜茶。”说起家乡,次仁曲宗的眼睛亮了起来。她告诉记者,共康村距离西藏山南市区大约3个小时的车程,平均海拔3269米,村民们大多以务农为主,每年4到6月份,采挖虫草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她的家庭也不例外。

  生活在高原的孩子,总是渴望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20年,次仁曲宗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那时候,在各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西藏大学生走出高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次仁曲宗也报名参加西藏籍少数民族区外公务员考试,并被成功录取,成为安徽省六安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第一次来六安,不一样的地域环境,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晚上7时许到的,一路上除了期待,还有焦虑,后来领导和同事们用行动让我忘却了离家的不安。”次仁曲宗清楚地记得4年前来到单位时的场景——提前安排好的宿舍,拎包就能入住。同事还带她到附近商超采购日常用品,生活事宜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正式工作后,各种帮助更是让她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在陌生的城市有了归属感。大家也都特别喜欢这个善解人意的藏族姑娘,亲昵地叫她“曲”。

  在市救助站,“次曲”主要负责党建和档案整理工作,同时参与常规的救助服务,比如护送受助人员返乡、街面巡查流浪乞讨人员、探视医疗救治人员等。采访中,次仁曲宗特别提到去年1月份参与的一次救助经历。那是一名九旬老人,离家出走流浪到霍邱县,因为身份信息不详、言语不通,经过民政等部门多方合力,通过市县救助管理部门协作,先后辗六安、四川达州、德阳等地,最终,她和同事们跨越上千公里,在新年到来之前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与亲人团聚。“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看到受助对象与亲人团聚,成就感满满。”次仁曲宗说。

  来六安4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次仁曲宗都适应得非常好。闲暇时,六安的大街小巷和周边景区成为她最乐的去处,更爱吃六安的美食。而她平时也会分享一些家乡的故事,科普一下藏文化,推介牦牛干、冬虫草等,将千里之外的藏族文化与特产带到六安,就像串门的亲戚一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与“曲”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六安,她还有一群少数民族的小伙伴们,像裕安区人社局的白玛央拉、金安公安分局的扎西卓玛等。近年来,像她们一样通过国家政策来六安工作、生活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基本上每年都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大家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的精彩故事,也激发出携手并进的强大正能量。

  像次仁曲宗一样的民族融合发展的故事还在我们的身边继续着,我们也期待更多像她这样阳光向上的青年人,扎根内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积极向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不断谱写民族共融的新篇章。(记者 张瑞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