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皖西大地,丰收的歌谣又一次在稻浪翻滚与瓜果馥郁中唱响。
走进乡村,特色农业项目扎根沃土,靓丽村景与幸福笑脸相映成趣……当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当安徽以省委“创新之问”叩开发展新局,六安正以“思想破冰”破题,将山水滋养的生态禀赋,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从“深闺”推向广阔市场,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如今的江淮沃野上,特色产业“聚势成群”、精深加工“热气腾腾”、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正生动诠释六安对这一时代考题的深刻作答。
练好“唱念做打”
“三位一体”激活全产业链
好山好水出好物。六安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茶叶、石斛、灵芝等琳琅满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然而,长期以来,六安的种养业较为分散,产业布局集聚度不高,规模供应能力不足等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如何让这些深藏山野的“土疙瘩”,变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产品?“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全产业链动能,成为破题之道。
“现在每月能挣四五千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10月中旬,在霍山县龙尖斛原生态霍山石斛基地,务工群众徐仁杰一边为林下石斛除草,一边向记者算起“幸福账”。这片逾千亩的基地里,石斛依附竹林石间生长,流水潺潺、空气清新,完美复刻了其“生于山谷水畔石间”的原生环境——而这样的生态优势,正通过“公共品牌+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模式,转化为山乡百姓的增收动能。
作为正在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认证的石斛龙头企业,安徽龙尖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这场“蝶变”的关键推手。公司以“公司+农户”模式运营基地,不仅解决了150名村民直接就业,还间接带动了周边300余人务工,年发放工资超600万元,员工年均收入约1.8万元。“今年公司产值预计突破1亿元,销售额达6000万元。”公司董事长徐仁发介绍,未来还将打造“研发、组培、旅游、观光、体验”一体化产业链,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红利。
单个企业的活力,正汇聚成霍山石斛产业的集群效应。截至目前,霍山县已建成霍山石斛种植基地2.21万亩,培育关联生产经营主体2642家,通过土地山场流转,每年为群众带来租金超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创造劳务收入5.2亿元。通过研发创新,霍山石斛固体饮料、代用茶、配制酒等100多种产品问世,推动产业综合产值攀升至70亿元。
霍山石斛产业的发展,正是六安市“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全产业链动能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六安紧扣资源禀赋,将“公共品牌+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模式复制到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金寨灵芝等特色产业中:六安瓜片综合产值超105亿元,“六安鹅肥肝”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金寨灵芝孢子粉交易量占全国六成,全市中药材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62亿元。
“我们坚持做好‘唱念做打’,也就是唱好‘林中曲’、念好‘山字经’、做好‘特文章’、打好生态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劲松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深化产业协同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在生产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加工端,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引育骨干龙头企业和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在供应端,创建管理品牌、拓展市场销路和培育休闲旅游新产业、新业态。
打通“产销之路”
“大别山货架”直供“长三角餐桌”
“看,这一枚枚新鲜土鸡蛋,正‘乘坐’冷链物流车,直奔上海市场。”顺着安徽牧翔禽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正敏的指引,一排排恒温恒湿的现代化鸡舍映入眼帘——饲料投喂、鸡蛋收取、清洗分拣全流程精准自动化运行,一幅农业现代化图景跃然眼前。
“今年上半年,我们卖出了1亿枚鸡蛋、100万只麻黄鸡,销售收入达1.2亿元,同比增长15%!”付正敏坦言,正是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赋能,让企业实现了产能与品质的双重跃升,更挖出了养殖产业的附加价值,为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如今,牧翔禽业深挖霍邱麻黄鸡的资源禀赋,紧抓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机遇,借力与上海光明集团的战略合作,持续加码科技与智能投入,强化示范带动、打造特色品牌,正加速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效益的目标迈进。
一枚鸡蛋,能有多大能量?从大别山麓到黄浦江畔,这枚鸡蛋的流动轨迹,正是区域协同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截至目前,牧翔禽业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起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现存栏肉鸡、蛋鸡180万只,日产鸡蛋超50万枚,其中半数以上直供长三角;累计带动1.26万户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吸纳100多人稳定就业。今年1-8月,企业总产值达2.8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亿元大关。
牧翔禽业的成长,是六安锚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重点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同发展,规上农企数量、绿色食品认证数等核心指标稳居全省前列,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提供了坚实支撑。
扩规模,夯实供应“压舱石”——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1家,数量全省第一;成功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6个,位列全省第三。舒城县获评“全省农产品加工10强县”,舒城、霍山两地农产品加工园成功入围“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园”,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
强认证,打开市场“金钥匙”——截至三季度末,全市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1148个,居全省第二,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数680件,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5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件。全市销往长三角的农产品总额达415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销往上海地区农产品177.03亿元,同比增长17.5%。
乡村“形神兼备”
既增“颜值”也提“气质”
秋风拂面,裹挟着清甜的果香掠过叶集区洪集镇会馆回民村。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蜿蜒,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在绿树间错落有致,枝头上的石榴饱满红艳……来到这里,一幅诗意栖居与人间烟火交相辉映的乡村画卷,生动地铺展在眼前。
“以前村里全是坑洼泥巴路,晚上黑灯瞎火,更别说啥绿化了。现在不一样了,柏油路直接通到家门口,房前是小花园,屋后是绿化树,早晚有空就去村民文化广场跳跳舞,这日子比以前幸福太多啦!”谈起村里的变化,57岁的村民许继宝脸上笑开了花,语气里满是掩不住的欣喜。
“今年5月,我们村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提及村庄的建设发展,会馆回民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军语气轻快,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我们紧扣‘产业和兴、人才和聚、文化和盛、生态和居、治理和谐’五大方向,投入超3000万元推进22个重点项目,全域整治人居环境,完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让村容村貌实现了‘颜值’与‘气质’的双重跃升。”
外塑乡村“高颜值”,更要内铸乡村“精气神”。会馆村重新修订《会馆回民村村规民约》,将基层治理、民族团结、文明乡风等核心内容悉数纳入,以“小公约”凝聚“大治理”;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用身边榜样涵养文明新风。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持续升温,文明新风让乡村真正有了打动人心的“内在美”。
近年来,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总抓手,我市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产业培育与乡风文明建设,围绕“两带三环”总体布局,在点上精雕细琢打造精品村,在线上连点成片串起美丽风景线,在面上整体推进实现全域大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从“一时净”到“持续美”的华丽蝶变。今年以来,我市新增省级精品示范村23个,累计达到65个,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金寨县更成功入选2025年度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名单,为皖西地区乡村振兴树立了可学可鉴的“样板标杆”。
从麦浪翻滚、丰收在望的千顷粮田,到特色产业蓬勃生长、带动增收的致富基地,再到白墙黛瓦、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的和美乡村,六安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朝着“颜值”“内涵”兼具、“形神”皆美的方向扎实迈进。(记者 汪娟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