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切岭工程中的“学生娃”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皖西儿女通过14年的艰辛努力,告别了旱涝交替的贫困史。从此,良田能灌溉,庄稼有收成,农民有饭吃。然而,在修建过程中有一个“卡脖子”工程,那就是位于叶集境内的平岗岭。现年83岁的芮泽祥就是参与当年平岗切岭工程的建设者之一,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

  近日,记者赶到平岗街道芮祠新村芮泽祥家的时候,他正在打扫院子。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但芮老依然精神矍铄。芮泽祥家住离史河岸边的切岭不到两公里处。直到今天,他在切岭渠道边散步的时候,依然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些年在工地上的劳动场景。

  “当年,我是淠史杭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现在,是幸福生活的受益者、见证者。”提及当年修建平岗切岭工程,他打开了话匣子。“平岗切岭在我们平岗乡的平岗村,也就是现在平岗街道的芮祠新村。当时,我们全家齐上阵,包括父母、哥哥整天都战斗在平岗切岭。”

  据不完全统计,在淠史杭工程建设的渠道切岭工程中,深度达10米以上的有98处,10米以上的高填方工程有48处。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平岗切岭。芮泽祥全家出动参与其中,那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生,放学后第一时间就赶到工地上,跟着大部队一起抬土,成为工地上的“大劳动力”。

  “1958年我18岁,我升初中的那一年,那时候小学六年制。我那时候是边上学,边到平岗岭干活。放学后第一时间就到工地上跟大人一起干活、运土。”芮泽祥清晰地记得当年他放学后去参加劳动的场景。

  虽然年纪小,但凭着一股韧劲,芮泽祥和其他工友一样穿着草鞋,即使脚底磨出血了也坚持干活。“为了鼓舞士气,干活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喊口号。”芮泽祥一边翻看着他的手抄本,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历史。芮泽祥告诉记者,“撕天裂地一声喊,山倒岭断烟千丈,洞室爆破显神威,一炮成河水上岗”这些朗朗上口的号子也响彻史河两岸。

  据了解,平岗切岭工程,本来预计三年完成,最终仅用8个月就顺利打通。“切岭”壮举,是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皖西人民重整山河创业史中极其精彩的篇章。

  当年,皖西人民以不服输的精神实现了“让高山低头,让平岗让路”。如今,江淮果岭核心区之一的平岗岭上绿意盎然、瓜果飘香,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正是因为当初有许许多多芮泽祥一样的建设者,他们在淠史杭工程修建过程中忍饥挨饿,无私奉献,战天斗地,才有了今天滋润我们幸福生活的“甘泉”。(单桂凡 记者 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