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汤理真:守护这一渠碧水是毕生心愿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舒庐干渠是淠史杭灌区中杭埠河灌区的组成部分。干渠引龙河口水库之水,自牛角冲进水闸,沿山丘、走岗头,盘山切岭,渡河跨谷穿公路,至界牌进入庐江县境内。这是一条为了解决农田灌溉问题而修建的输水渠道,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生命之渠”。原庐江县常务副县长、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主任汤理真是当时舒庐干渠的设计师,耄耋之年的他,时常还会想起当年奋战在舒庐干渠建设一线的峥嵘岁月。

  1965年,时任庐江县水电局技术员的汤理真接到一通电话,通知他“速返,有重要工作安排。”第二天,汤理真就来到了六安地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报到,并领到了一项重要任务——淠史杭灌区舒庐干渠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

  “接到任务之后,大概干了有半年多,舒庐干渠的规划设计工作基本结束,回来以后就开始测量定线,然后是打桩测量,到一个地方就把图纸画出来。”汤理真回忆说。

  当时,开工时间迫在眉睫,测量定线任务十分艰巨。汤理真争分夺秒地带领技术人员,沿着已测量好的线路进行修整,对着纵断面和横断面调正中心桩的高程,沿途一个一个地校对。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任务,他们披星戴月,不分日夜,爬高山、穿河流,无数次在测量时摔倒,但从未退缩,始终默默坚持并圆满完成规划设计任务。

  1967年,庐江县全县动员,境内的干渠全线开工。在誓师大会上,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令他倍感振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舒庐干渠建好。

  当时汤理真指导的金冲切岭段,有一个高填方,填高10米左右,是庐江县境内最高的大填方。山区人多地少,土地十分珍贵,大填方需要全部用土,要挖很多农田,而且运距很远,群众对此意见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汤理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提出用河道上的鹅卵石堆砌渠道的方法,不仅缩短了工期,还减少了渠损。

  “这个技术的应用效果很好,当时还得到指挥部的表扬。”回忆起这件往事,汤理真仍记忆犹新。

  1968年9月,舒庐干渠主干渠工程全部建成后,由省水利厅组织舒城、庐江两县在舒庐干渠的源头——牛角冲进水闸举行盛大的通水典礼。那天热闹非凡,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两县人民载歌载舞,沿干渠两岸人头攒动。指挥长一声令下,闸门徐徐升起。龙河口水库的清泉奔腾而下,流向舒城县和庐江县。许多庐江县的老百姓从几十里外赶到舒庐干渠边,就为了喝一口龙河口水库的水。

  自从舒庐干渠通水后,丘陵地带种的旱作物几乎都改种水稻了,给庐江县人民带来极大的便利及实惠。1982年汤理真当选庐江县副县长并分管农业,他又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干渠放水计量收费办法,可以说,舒庐干渠从规划设计到测量放样再到施工直到日后的管理都倾注了汤理真的心血和汗水。“潜川山水全跑遍,洗汗凝冰勇向前。建好舒庐渠动脉,自流灌溉润禾田。”这是汤理真在回忆录中写下的诗句,也是他一生情系舒庐干渠的真实写照。

  “舒庐干渠支渠延绵几百公里都曾留下我的足迹,我对它的感情太深了,这也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子孙后代以后能把我的骨灰洒在庐江县与舒城交界处,让我能守护这一渠碧水,永远看着干渠清泉灌溉庐江禾田。”汤理真动情地说。(记者 汪娟 实习生 谢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