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是怀念,更是一种传承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今年的清明节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祭扫假期,连日来,六安各地祭扫高峰期有所提前,人流量明显增长。记者发现,今年的祭扫活动中,鲜花祭扫、书信祭扫、网络云祭等新方式,让绿色祭扫与人文发展相结合、与时代遥相呼应,如一股清风吹拂六安大地,让哀思有“心”更有“情”。

  网上祭扫云思念

  “爷爷,您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但您又好像从没离开过,您知道吗?我们经常想起您、念叨您,希望您能收到我的祝福和思念,愿您平静祥和快乐!”清明将近,16岁的初三学生霍小桐在祭拜网站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纪念自己的爷爷。

  00后的霍小桐,对清明有着自己的理解。“清明祭祀,主要是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缅怀,我们选择这种形式来怀念他,也是想表达我们从没忘记他,他一直都活在我们的心里。”

  如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云”祭扫,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知和接纳。今年清明节前,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出“推行文明殡葬倡导文明新风”倡议书,在全市推行文明殡葬、倡导文明新风、开展文明祭祀,在这种宣传氛围下,网上祭扫、鲜花祭祀等更加环保、文明的祭祀方式渐渐流行起来。据悉,为顺应广大市民文明祭祀需求,我市已在“皖事通”客户端上开发了“云祭祀”网络祭扫平台,提供献花、上香、点烛等免费线上祭扫服务。

  在上海定居的章女士4月1日在网上祭扫平台为已故母亲创建了追思小屋。在追思小屋里,章女士添加了母亲的照片、填写其生平,并发布了天堂寄语“亲爱的妈妈,我永远怀念您!”

  “今年清明节单位加班,无法回六安扫墓。”章女士说,不过可以在网上祭扫平台寄托哀思。“云上思念让生命在网络上留下痕迹,只要我们不遗忘,他们就会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隔屏追思以遥拜先祖,把“烟火清明”变成“低碳清明”。如今,在这些网络祭祀平台上,通过献一束花、上一炷香,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也达到了祭奠故人、追思哀悼的目的。

  一束鲜花寄哀思

  4月2日下午,市民刘先生携妻儿手捧鲜花驾车来到大观山文化陵园。青松翠柏间,刘先生一家站在父母的墓碑前,敬献鲜花、擦拭墓碑、鞠躬祭拜……

  “这几年因为疫情,都没有回来给父母扫墓,今年终于可以站到这里和二老说说话了。”刘先生说:“这里清幽肃静,父母在此长眠,我很安心。”

  “时代在变,祭扫的方式在变,但对故人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市民赵女士4月2日一早就从花店预定了鲜花,寄语是“送给天堂里的母亲!女儿现在过得很好,您老人家放心!”

  当日下午,赵女士携带着这束鲜花回到安葬她母亲的地方,也是她的故乡。怀抱着这束鲜花,赵女士在母亲的坟前站立良久,说了很多要对母亲说的话……

  一束鲜花,一份哀思。今年清明节,我市不少殡葬服务单位、墓园积极营造文明、节俭、绿色的祭扫氛围,倡导祭扫群众以文明方式追思先辈,以绿色方式祭奠逝者。鼓励为落葬在墓园的逝者敬献鲜花,得到了不少市民的积极响应。

  书写寄语重“心祭”

  “祭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意。用鲜花代替香蜡、纸钱等传统祭品,既美观又能响应文明祭扫、绿色祭扫的倡导。祭扫是一种形式,寄托怀念与尊重。文明是一种风尚,彰显发展与进步。”全国道德模范朱恒银认为,古人解释清明为“清爽明净之时”,而文明祭祀可以更好地回归气清景明,让祭扫多一分庄重,让空气多一分清爽。

  清明节前夕,市文明办组织开展“文明过清明 云端寄哀思”——“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请广大网友一起述说清明故事,共同缅怀先辈,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祭祀的新风,争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广大网友跃跃欲试,更多的文明祭祀、传承文化的精彩故事将一一揭晓。

  “思亲念故,心祭重于形式。”市民张敏说,父亲生前就喜欢读书写诗,近两年给父亲祭扫时,都是提前写好思念、告慰父亲的文章,带到父亲坟前,读给他听,表达追思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宽慰。

  种种哀思皆有表达,万千怀念终有寄托。进入4月份以来,网络云祭祀、鲜花祭祀、书信寄语等沉浸式追思活动将六安的清明节衬托得格外“清明”,文明祭祀新风尚,更是彰显出六安这座城的发展与进步。(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菊莲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