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霍山县上土市镇铜锣寨村的林下黄精种植基地里鸟鸣啾啾、药香阵阵,一派生机勃勃景象。高大的栗树松树混交林下,野生黄精的细长茎干上已经挂满了一串串小铃铛似的果实,而去年刚种下的黄精已经冒出嫩黄的芽尖。放眼望去,整个丛林地表就像铺满了绿色的地毯。
黄精喜阴、耐寒、怕干旱,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等功效,其药食同源,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多年来一直是市场上的紧俏货。
“我们这里非常适合黄精生长,去年我们村集体流转了200亩山场种植林下黄精。3年后就可以采大留小陆续采收,保守估计亩产能达到500公斤,按照目前14元一公斤的市价,届时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40万元左右。而且林下种植黄精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以后这里就是生生不息采挖不尽的药材宝库了。”铜锣寨村党支部书记刘治华高兴地说。
上土市镇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海拔在600至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温度、湿度适宜;加之森林覆盖率高,林下腐殖质厚,营养丰富,又都是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利于黄精、苍术等道地中药材以及天麻、茯苓、灵芝等林下菌类生长。
“天麻和茯苓喜阴怕涝,我们大都选择在海拔700米左右、西北向背阴的山林坡地种植。”上土市镇龙金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长吴怀春指着一大片枫树林下天麻基地说,“龙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我们村集体总共流转了500余亩山场,这160多亩种植的是大别山特有的红天麻。再有一年半的时间就有收益了,村集体经济能收入100多万元,还能带动当地群众40余人务工增收。”
林下套种有“钱”景,青山增绿又添“金”。近年来,上土市镇依托当地独特资源、气候、土壤等优势,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全面发力,盘活林地资源,多方培育能人大户,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黄精、天麻、茯苓等林下中药材种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五一”期间,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霍山石斛花陆续进入采收时节。在“霍山石斛之乡”太平畈乡的天下泽雨林下石斛种植基地里,朵朵斛花美若幽兰,清香满园,三五成群的当地村民拎着篮子小心翼翼地忙着采摘。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石斛花的采摘期只有20多天,基地的石斛花受温度和光照条件影响,盛开程度又各不相同,所以对采摘人手的需求量比较大,平均一亩可以采摘40公斤鲜花,可制成干花4公斤左右。
早在2009年10月,霍山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的意见,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发展霍山石斛产业的积极性,霍山石斛从零星移植到集中栽培、从常规粗放栽培到大棚科学栽培、从设施栽培到林下野生种植、从封闭式独户发展到招商引资规模开发,实现了单一枫斗加工到多产业链延伸的升级跨越。
截至2022年,全县霍山石斛种植基地面积1.52万亩,从业人员1.2万余人,总产值40.33亿元,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有1954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9家。
“以前,周边村镇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如今,许多年轻人又开始回乡创业了,村民靠着石斛产业过上了好日子。”太平畈乡副乡长高俊岚说。
有“金山药岭”之称的霍山县境内拥有各类中药材238科1793种,主要优质中药材有霍山石斛、霍山灵芝、漫水河百合、桔梗、断血流、天麻、茯苓等。其中,霍山石斛、霍山灵芝、漫水河百合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石斛、霍山灵芝、断血流均入选“十大皖药”,霍山石斛作为皖药之首更是享誉全国。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多年来,霍山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强政府引导,依托“西山药库”,充分发挥区位、生态、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产业,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中药材种植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为扶持中药产业发展,霍山县先后编制出台了石斛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制定实施《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全县特色道地中药材原种保护、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建设等产业链各环节予以全面支持,将打造“西山药库”作为构建县域绿色产业体系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中药现代化百亿产业集群。(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