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这些农产品平时在线下卖,忙都忙不过来,天天靠一部手机,还要找快递,能忙出什么成果来?”“70后”父亲张厚彬对儿子的直播产业颇不认同。
“现在做农业提倡新理念、新模式,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00后”儿子张文涛却认为发展种养殖业要走新路,父亲的观念未免有些保守。
因为种养殖观念上的冲突,张厚彬和张文涛父子俩这几年没少“拌嘴”。
其实,舒城县棠树乡这对父子的“交锋”,也是“老把式”与“新农人”之间的“较量”。
初夏时分,棠树乡云雾梦家庭农场的桃子、西瓜等水果陆续进入收获季节,农场里还有一万多只林下鸡需要打理,张厚彬父子迎来了忙碌的季节。当“70后”种田老把式遇上“00后”新农人,父子交锋,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呢?
今年49岁的张厚彬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也正是靠着勤恳,才把自家农场一点点经营扩大。目前农场占地120亩,种植油桃、脆桃、西瓜等水果,还有鱼塘,年产5万只林下鸡。“我和妻子一个管种养殖,一个管销售,家里所有的农产品都是我来负责种养,妻子每天三四点就起床运到县城菜市场的店面负责销售。儿子没回来之前,我们一直都是这种经营运转模式,自产自销,虽说辛苦,但日子过得有条不紊。”
和拥有几十年丰富种养殖经验的父亲不同,张文涛正尝试在“新赛道”上努力奔跑,研究电商直播扩大线上销售渠道。跟记者打了招呼后,小伙子轻快地走在电脑面前坐下,短袖短裤,戴着眼镜,穿着打扮更像个城里青年。谈起回乡当农民这事儿,张文涛毫不避讳。“我一开始在外面打工,去年6月才回来,乡里到处都在讲乡村振兴,现在农业有奔头,激发了我的信心。”张文涛在外从事的是游戏直播,回乡后他索性干起了自家林下鸡的线上销售,“目前主要客户集中在小红书,生鲜走的是京东快递,江浙沪、广东的客户都有,最远还有香港的客户。”20岁出头的张文涛一身干劲,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在儿子没回来之前,张厚彬从未想到自家的鸡和鸡蛋还能卖那么远,“说实话,一开始我心里直犯嘀咕,甚至有点排斥,每天下午就看他拿个设备一个人在那絮絮叨叨讲,直播间也没几个人,一天也卖不了几单。”在张厚彬的眼里,一辈子也没见过谁拿个手机在那拍来拍去、讲讲闹闹就能把鸡卖到全国各地去的。
张厚彬开始转变观念源自去年12月,“儿子的线上销售有了起色,订单越来越多了,慢慢的,他的线上生意和我们的线下销售不相上下,最高峰一天的销售额有300多万元。”张厚彬说。
“我们家林下散养鸡喂的都是玉米、南瓜等粗粮,四五百天上市,炖出来的鸡汤鲜美又营养。”张文涛告诉记者,因为对自家产品有着足够的信心,直播时便有了底气,这两年还有一些“百万网红”和自己对接,希望带货散养大别山林下鸡,“之前还有一位法国美食达人和我对接,我给他寄了林下鸡的样品后,他觉得不错,然后在平台上给我们家带货呢。”讲到这,一直坐在一旁默默倾听的张厚彬望向儿子,眼神深邃,有惊讶、有欣慰,还有些许自豪。
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能回农村来拓展事业,我很高兴。”张厚彬说。但老张也说,要是搁在几十年前,他并不会这么想。从前种地非常辛苦,就这一个儿子,努力供他读书,希望他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去发展,现在时代真是不同了,农村大有可为,张厚彬发展家庭农场特色农业,也需要像张文涛这样新思想、懂技术的年轻人。“年轻人脑子活、视野宽,我有经验、把方向,我们父子二人同心协力,互为补充,一定能大展拳脚。”
“现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不仅是家乡,更是干一番事业的大舞台。”张文涛说,如今他一边帮助父亲做好自家土特产线上销售,一边学习直播相关知识,还想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和父亲一起耕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在山野林间,在田间地头,张厚彬与张文涛父子各自忙碌的身影,和周围的瓜果田园美景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致富画卷。(记者 谢菊莲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