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区里灯亮了、路平了,有问题扫个码就能找到人解决,住得越来越舒心!”站在和美佳苑小区焕然一新的凉亭下,居民李女士翻出手机里的“扫码报事”应用软件,笑着向记者展示物业半小时内响应维修的记录。这个温暖场景,是金安区三里桥街道推行“三聚力”物业管理工作法带来的生动变化。
一组数据见证蝶变:今年二季度,物业管理类投诉率同比下降48.19%,降幅位居全区首位;物业管理类投诉占12345热线总量的比例,从2024年的50%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8.33%……从昔日的“投诉大户”到如今的“治理标杆”,三里桥街道以实打实的成效,破解了人口密集区域物业治理的共性难题。
红色引擎,激活治理末梢
太古光华城小区曾因管理混乱导致投诉量居高不下,2024年业主投诉量高达342件,如今通过新建立的“双低清源”工作法,即降低投诉量、降低矛盾率,清理管理死角、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业委会、物业、社区每月定期会商,今年上半年投诉量大大降低。
变化源于三里桥街道构建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体系。“我们把党组织建在小区里、把党员沉在楼栋中,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情大走访’,创新线上‘扫码报事’+线下‘敲门行动’双线机制,将矛盾解决在社区。”街道党工委委员汪晓梅介绍说,上半年累计走访2212户,前端化解矛盾279件,推动217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在物业合同管理中,街道创新的“双轨并行、阳光续聘”机制备受好评。“续聘全程公示,业主代表、党员全程监督,我们心里踏实!”阳光水岸小区业主代表陈女士说。目前,街道已对17个物业项目规范续聘流程,3家服务低效的企业被约谈警示,以此倒逼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同时,街道培育的“红领业委”队伍发挥实效,指导各小区追缴并公示公共收益15万余元,业主对自治组织的信任度显著提升。
靶向发力,啃下“硬骨头”
“停车难曾是我们小区的‘老大难’,回家晚了绕三圈都找不到车位。”徽盐·湖公馆小区居民赵先生回忆道。针对这一痛点,街道创新“1+4+N”协同模式,即街道党组织牵头,社区、业委会、开发企业和物业公司四方联动,协调相关部门等N方力量参与,通过“残值评估-公开拍卖-专款专用”闭环路径,对地下机械车位进行改造,预计释放200余个标准车位,如今该小区停车类投诉已全部“清零”。
在阳光水岸小区,刚完成改造的10部电梯让居民安心不少。“改造前电梯经常出故障,现在运行平稳,乘坐很安心。”居民刘先生忍不住点赞。街道构建的“梯改全周期责任链”,从民意征集、方案制定到施工监管、验收公示全程透明,实现了“零投诉”改造。
长效机制,保障治理效能
“攒了10500积分,直接抵扣了一年物业费,这‘积分银行’太好用了!”水木清华小区居民口中的“积分银行”是街道破解“缴费难、服务差”恶性循环的创新举措。在社区治理层面,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提出合理建议均可获积分,积分可参与兑换服务,目前已形成“消费积分-物业抵扣-社区反哺”的可持续闭环,该小区催费类投诉直接降为零。
“以前处理投诉凭经验,现在靠规范。”经过“物业‘耶’校”赋能培训的环球港小区物业主管孙烨说。街道依托红管家工作站开展“物业‘耶’校”赋能培训计划,培训60余名物业项目经理、客服主管,通过案例教学、现场实操等方式提升专业能力,推动服务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感知”转变。
针对无物业管理小区,街道推行“三分一兜底”模式分类施策,即封闭小区“先服务后收费”,分散楼宇“优质捆绑、以大带小”,开放小区“社区党组织+公益岗位”托底。破解无物业小区“治理真空”,实现从“零散应对”到“体系化覆盖”的规范式跃迁,相关投诉下降36%,逐步实现从“无人管”到“管得好”转变。
从投诉率高位运行到降幅全区第一,三里桥街道用“三聚力”工作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群众的笑脸,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汪晓梅表示,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降诉、提质、增效”的成果惠及更多居民。(记者 杨子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