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宋斌

  国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有序,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作为并列标题放在国家安全之下进行论述,理清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三者的关系,提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六个必然要求”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包括“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决定》明确提出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

  一、用新理念为指导,增强忧患意识谋发展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安全是发展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安全相伴。第一要有忧患意识,在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强调对潜在风险的关注,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其次,在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科学理念。这个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核心思想就是强调预防,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新理念。现代社会,风险客观存在,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灾害,其他的比如事故灾难、传染病环境污染等却可以预测和防范。过去我们是重救治、轻预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现在必须、一定要转变。发挥预防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蔓延之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系统部署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围绕“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的目标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体制,为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发展与安全生产、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根本作用,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其次对风险综合体,运用系统思维,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系统部署。虽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彻底改变了过去应急管理的政令不一、信息不畅现象,但是仍然存在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公共安全治理弊端,要针对问题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综合管理、综合应对、综合救援、综合保障、综合服务,加强全方位全要素协调联动,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打好“组合拳”,建设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系统部署,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三、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决定》明确指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项需要多方共治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首先要推进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家庭,强化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提升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其次,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建设的认同感。最后要调动各类民间团体和企业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积极性。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蔚然成风,努力化隐患于无形、灭风险于萌芽,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

  四、科技引领、数字赋能,为公共安全护航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诸多科技领域不断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政府、社会及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将逐步演化为公共安全治理的利器。《决定》指出,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科技与治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彼此为自己赋能:一方面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提升了组织协调、信息共享、决策快速落实的效果,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治理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有力促进的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协同和整合。尤其是对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看,发挥大数据转化和知识服务作用,人工智能智慧化感知、区块链信息赋能,通过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加强风险监控、态势感知能力,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能力,让决策落实更快、更准、更高效。

  (作者系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