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将蒸熟切好的年糕摆放在晾晒竹匾上。
蒸桶内蒸汽四溢,弥漫到屋内的各个角落,清新的米香沁人心脾……进入冬季,在金安区孙岗镇,大大小小的年糕加工作坊热闹起来,街头巷尾飘着阵阵年糕香,前来加工年糕的客人,为这一口独有的“老味道”排起队伍,给冬日乡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年糕谐音“年高”,寓意着“年年高升,步步高升”。孙岗镇历来有过年做年糕的习俗,“以前很多人家都是自己在家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带着清洗干净的糯米、粳米到年糕加工作坊加工,后来,直接购买的人也多起来。”孙岗镇黄小店村党总支副书记姜章斌告诉记者。
进入农历腊月,在孙岗镇黄小店村孝武年糕加工厂,前来购买年糕的群众络绎不绝,还有不少村民带着自家浸泡好的大米前来排队碾米粉、加工制作年糕。
老板李孝武一边制作年糕,一边招呼客人。做年糕的师傅们也忙得不可开交,大家相互配合,动作娴熟。他们先将按比例浸泡好的粳米和糯米倒入碾粉机碾成细腻的米粉,再将米粉倒进蒸桶,四五分钟后,米粉便蒸熟了。师傅们端起蒸桶,桶口朝下,“啪”的一声,稳稳地把滚烫的粉团子倒在机器内。
随后,香气扑鼻的米粉经过人工捣揉和机器挤压,又嫩又糯的年糕很快就从机器里出来了,经过手工分切后,师傅们将年糕分拣排列在竹匾上晾晒。店门外,一张张竹匾上晾满了刚“出炉”的年糕,偌大的晒场上白花花一片,年糕冷却后,村民们就可以打包带回家了。
“我经营年糕加工作坊已经有20年了,除了本地顾客,不少周边乡镇的顾客也会专门开车过来打年糕。”李孝武自豪地表示,每到春节前,许多老客户就寻香而至,还有很多新客户慕名而来。因为用材上乘,价格实惠,李孝武家的年糕备受认可,生意也越做越红火。这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李孝武的儿子李新全也将自家的年糕卖到了全国各地,接收订单、打包发货成为冬日里李孝武工作的一部分。
“年糕需要通过碾米、蒸熟、机压、切断、摊凉等工序,才能成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李孝武告诉记者,他每年农历10月中旬开始加工年糕,要持续2个月,一直做到农历腊月中下旬。“腊月正是制作年糕最忙的时候,我招了7名熟练工,加上我们夫妻两个人,每天早上6点开工,一直干到晚上6点,每天加工约8000斤年糕。”
在李孝武的作坊里,来自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的几位顾客,一大早就赶来购买年糕。张胜庭一边将五袋年糕搬上车,一边告诉记者:“每年冬天,我都会来这里买年糕,也算是老顾客了,除了我自己家买的一袋60斤年糕,还有几袋是帮亲戚、邻居一并带回的。”
年糕以它独有的魅力,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家乡与远方的情感纽带。在当地,热腾腾的年糕是当地村民冬季里最钟爱的美食,它可以和其他食品搭配着食用。“我们这里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今天带了100斤自家种的米来加工。”来自孙岗镇黄堰村的郑以伍说,年糕吃法很多,喜欢吃软糯的,可以将年糕和汤饭或稀饭一起煮,清淡解腻;喜欢香脆口感的,就用油煎到两面金黄,齿颊留香。
100斤粳米配比35斤糯米,经过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寓意幸福生活年年高,年糕早已成为当地村民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孙岗镇几家年糕加工厂,每年冬季用米约百吨,加工年糕总量达130吨。过年前,每家少则加工几十斤年糕,子女多、亲戚多的家庭,则要加工百余斤年糕,不仅用作自家人吃,还当作特产美食赠送亲朋好友。这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也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了。
散不去的朦胧蒸汽,刚出炉的香糯年糕,是舌尖上的香甜可口,也是过年时很多人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记者 康家佳 杨秀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