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一带”打造绿色发展六安典范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见证】

  “真没想到茶谷项目建设带动性这么大,今年新茶上市时,我们合作社炒制的瓜片茶供不应求,合作社成员每户增收了约2万元。”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中湾组茶农吕德传从事茶叶收购加工销售有近20年的历史,2012年他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随着茶谷项目的建设,合作社周边山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外地客商及游客到合作社参观、买茶叶的越来越多。

  麻埠镇六安茶谷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线路总长50多公里,涵盖麻埠镇6个行政村,近年来,该镇借力六安茶谷绿色崛起的战略机遇,茶产业产销两旺,旅游休闲日益升温。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霍山县太平畈乡的石斛合作社成了农民手里的“金饭碗”。在王家店村,路边整齐的大棚里种满了石斛,据一位村民介绍说:“石斛一般三年收获,一个棚子少说收入十来万元,仅石斛种植这一项,就让我的年收入增加不少。”该镇利用石斛原产地的特殊优势,形成以王家店石斛园为源头,辐射全乡的霍山石斛科技产业园和石斛养生观光园,积极抢抓旅游开发的后发优势,促进石斛产业链条延伸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为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六安茶谷规划面积约6144平方公里,主干线长约260公里,自2014年8月启动以来,围绕“生态增绿、旅游添景、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茶为媒,将茶叶、毛竹、石斛、油茶、有机鱼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建好节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区域统筹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2015年,市委、市政府加快“一谷一带”建设决策,全力打造涵盖裕安、金寨、霍山、舒城和金安的六安茶谷项目,打造涵盖霍邱、霍山、金安、裕安的淠河生态经济带,真正使“一谷一带”成为助推六安绿色发展的新引擎。淠河经济带建设坚持水利与交通并行,产业与生态并举,扶贫与开发并重的要求,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全力打造安全带、产业带、生态带、观光带、富民带。

  作为“一谷一带”主战场之一的裕安区,茶谷裕安段涉及独山等9个乡镇;淠河生态经济带覆盖苏埠等16个乡镇街。裕安区彰显地域特色,以茶为媒,将茶叶、毛竹、油茶、果蔬、生态有机鱼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六安茶谷品牌效益正在日渐发挥。据初步统计,六安茶谷裕安段建设已帮助沿线2万名群众实现就业,促进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0人以上。同时,该区以淠河沿岸绿色发展为主线,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淠河经济带产业效应明显。

  【数说】

  锁定绿色振兴这一目标,用好红色、绿色两大资源,构筑绿色产业、绿色人居、绿色生态三大体系,聚焦“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平台,实现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实实在在、长长久久、平平安安发展。

  在着力打造“一谷一带”品牌上,不断扩大“一谷一带”影响力,真正让“一谷一带”建设成为助推六安绿色发展的“最响”名片。六安茶谷以“谷”为纽带,重点建设好东、西、南三个入口,着力推进沿线乡镇一体化建设,以“茶”为媒介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和大健康产业,努力打造成世界最好绿茶原产地、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大别山湖区国家旅游休闲区。六安茶谷建设由初期规划的3个县区13个乡镇,1600平方公里范围,扩大至5个县区48个乡镇,6144平方公里,建设范围涉及人口160万整合谋划了230个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结合“绿色生态谷、特色产业谷、旅游养生谷、科技文化谷、扶贫富民谷”的“五谷”丰富内涵,全面推进茶谷小镇、茶谷小站、茶谷小院等“三小建设”。六安茶谷品牌价值达到了219亿元,在全国农业园区中位居第二。

  与此同时,淠河生态经济带按照“两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的要求,积极呼应茶谷建设,规划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建设范围涉及5个县区、33个乡镇和街道,干线全长263公里,涉及人口149.6万人。淠河生态经济带利用国家淠河治理工程实施契机,深入开展全流域治理,大力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成国家级山水湿地生态保护区、水利治理开发样板区、绿色“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全力打造产业高效优质、生态有效保护、景观舒适优美、群众增收富裕的500里生态经济带。(记者 康家佳)

  记者点评

  早在2011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决策,经过两年的调研考察、精心谋划,于2013年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壮大绿色产业,提高绿色效益,构建绿色人居,实现绿色惠民,从绿色理念到实践行动,再到成效初显,绿色发展早已在六安这片土壤中扎下了根。

  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好山好水资源,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子信息、采矿冶金及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秉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绿水绕城”的发展理念,突出绿色、滨水、文化三大特色,积极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农业和工业等生产空间、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空间的边界,加大森林、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培育、恢复力度,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大别山自然保护体,大力实施大别山水资源综合保护工程,以绿色生态新供给,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绿色振兴。

上一篇:我市全面净化路域环境喜迎市党代会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