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裕安区独山镇:老茶场焕新记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六安新闻网讯  蜿蜒曲折的沥青路,盘亘于亩亩茶田之中,坐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点缀其中。在裕安区独山镇,有着这样一片景色如画、茶林秀美的世外桃源。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三四年前,这样一片茶园,也曾面临“凋零”的境地。

  “没想到,我们这个60多年的老茶场,还能焕发出新生机。”说这话的,是独山镇“裕安区实验茶场”工会主席汪家传,他和同事们在这儿工作了大半辈子,管理着占地4200余亩的茶场。

  市场经济大潮翻涌,给这个老国有茶场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道路、内涝、茶园质量困扰着茶场的发展。”茶场周场长感慨地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老茶人或许并未意识到,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决策部署,会让他们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2014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的“一谷一带”建设,也让始建于1952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国有茶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了好政策,还需要能够真正落实的人,”从事党务工作多年的汪家传很是感慨,如今“两学一做”、“讲看齐 见行动”学习活动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而在汪家传和同事们看来,“裕安区农委主任张存勇,正是将好政策落实到位的领头人。”

  “我们茶场,设有独山、西河口、长生桥三个管理区,”汪家传介绍说,“其中,长生桥管理区更是六安茶谷的起点。”在六安茶谷主题公园内,蜿蜒且平坦的小路,环抱着的茶山、茶田,就是这个老茶场的管理范围。“过去,无论是茶农、茶场职工,或是当地居民,提起出行,怨声载道,”周场长回忆说,“都是些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有的事。”

  李老汉夫妻俩,今年都60多岁了,是长生桥管理区的老住户。高度近视的夫妻俩,只要阴天下雨,就被困在了家中,不敢出门。“现在好了,雨再大,都不会泥烂路滑,我们出门方便多了。”一位茶场职工感慨地说。如今,茶场三个管理区90%的道路,在裕安区农委的支持下,全部修通,“今后农户、职工们出门就不用发愁了。”汪家传说,“道路总长接近20公里,惠及沿途农户、居民万余人。”

  “甭管大雨小雨,一下雨就内涝,都困扰我们四十多年了。”汪家传感慨地说,在西河口管理区,内涝成为农户、职工们的“心病”,“年年有,月月淹,地势低洼、水渠不畅,积水没个两三个月,根本排不掉。”汪家传说,茶田都泡在水里,收成受到不小的影响。

  现在的西河口管理区,渠畅水清,农户、职工们四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多亏了区农委利用农业发展资金,清理疏通沟渠,并用混凝土重新浇筑。”周场长介绍说,“就是这740多米的沟渠,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大洪灾不敢说,但一般的下雨天,基本上就不用发愁了。”以往,每年因为茶园被淹,给职工、农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能够十多万元,“这样一算,今后,区农委等于每年给农户、职工们‘挣’了十多万。”周场长笑着说。

  如今,在独山镇,六安茶文化公园里,常有游客流连忘返,“要是春季,人还要多。”汪家传说。而就在公园里,一片片设置着灭虫灯、粘虫板的无公害茶田郁郁葱葱。“技术升级上,区农委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汪家传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区农委安排农技人员200多人次,为茶场进行技术指导,升级改造。“让老国有茶场,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汪家传认真地说。

  记者感言:

  眼下,在六安,“一谷一带”成为“热词”之一,也是助推六安绿色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好的政策、规划,还需落在实处,方能显效益、见成效。在“一谷一带”沿线,如同裕安区实验茶场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正是一批如裕安区农委这样的基层工作人员,将“两学一做”,“讲看齐见行动”的精神,体现在“做”,落实在“行动”上,才激发其活力,让这样的老企业,焕发新面貌。(记者 刘进 来源大别山晨刊)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