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生动反映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本报新闻记者连日来走进各扶贫联系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第一手的素材、最生动的现场、最感人的故事,为脱贫攻坚战助力加油。即日起,本报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走进扶贫一线》专栏,通过本报记者的亲身体验和采访,讲好扶贫故事、探索扶贫经验、展示扶贫成就、凝聚发展共识。
“满意、满意。”细细数着手中厚厚的一沓钱,裕安区独山镇龙井村龙井组村民甘宗山,笑逐颜开。在城里“亲戚”的牵线搭桥下,自家养的两头牛,“卖”出了一万五千元的价钱,也让老伴万启如,这些天来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亲戚”从何而来?这话要从老甘家的贫穷说起,“这户,在村里出了名的穷。”村干部悄声说。贫困,源于劳动力的缺乏。实际上,在龙井村,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咱们村的贫瘠,那可是出了名的。”裕安区独山镇龙井村,村民们的无奈,就在脸上。
近日,记者在龙井村走访时发现,不少贫困户无劳动能力、扶贫开发难,脱贫致富成了“老大难”。他们的脱贫路,又该如何走?今年4月,市档案局和皖西日报社重新组建的新的扶贫工作队,在扶贫路上遇上了新问题。
“有压力。”市档案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斌感慨地说,而来到村里三年多的皖西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支祖会感触更深,“因病、因残致贫的很多,劳力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要么年纪大,要么有残疾,这样的贫困户,种田、养猪啥的,都很难。”村支部书记王东明坦言。而这样的户子,在龙井村不在少数。
地理环境制约,基础设施落后,让村里的产业发展难有突破,这些年,村两委班子没少为此伤脑筋。龙井村是区里的贫困村之一,2300余村民,将近六分之一为贫困人口。2014年,龙井村确立12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69人。
甘宗山家,就是这样的一户。76岁的老甘,腿脚落下残疾快50年了,“大概是1968年,27岁的时候,修水库时受的伤,还算是工伤哩。”老人家的记忆依然深刻。这么些年来,勉强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拉扯大,如今,女儿嫁出去了,小儿子在浙江打工谋生。
“这座新房子,2005年为了儿子结婚盖的,结果没啥用。”老甘叹口气,坚持要在城里买房的儿媳妇,选择了离开,留下一个五岁的女儿。说着话,乖巧的小孙女依偎到爷爷身边……家里没了年轻人,如同池塘没了源头活水。年复一年,老俩口靠着打理几亩茶山,承包给大户的六分地,每年勉强有个四、五千元的收入。“现在还能忙得动,要是年纪再大点就难说了。”老甘整理下身上儿子穿旧的工作服,叹了口气。
新房的不远处,有间土屋,这是老俩口最早的家。屋后的空地上,两头水牛旁若无人地吃着草,本指着养牛挣点钱,可养了几年,老俩口有些力不从心。“老牛都拉不住了,前两天牛跑了,我和老伴两个人撵了半天,才追回来。”甘宗山说。老俩口琢磨着,要是能把牛卖掉就好了。苦于年纪大、腿脚不便,老俩口又找不到门路。两头牛,一时成了老俩口的烦心事。
“一对一,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才行。”于是,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的贫困户们攀上了“亲戚”。“亲戚家遇到了困难,难道忍心在旁看着,不伸手帮一把。”支祖会说。于是,老甘家的城里“亲戚”帮着想起了点子。
扶贫工作队通过市农委办公室的介绍,市畜牧兽医局牵线搭桥,6月28日,爱心企业安徽华好生态养殖公司,如约来到甘宗山家。“真要卖了,又有点舍不得了呢。”刚给老牛添了把草料的万启如说,“可我们确实搞不动了。”
“如果不是你们皖西日报社牵线,他家的两头牛,重约720公斤左右,按照市场价20元/公斤左右,确实很难卖到这样的价格。”华好公司负责采购的余以宏坦言,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户,企业也要尽一份社会责任。从余以宏手中接过钱,老俩口长长地舒了口气,“如果可以的话,今后准备养点鸡什么的,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也更有了底气。”甘宗山说。
“确实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支祖会回忆起三年的经历,感触颇多,不过看着贫困户们的生活,一天天有了变化,同样欣喜。
曾经,几条腊肉、咸鱼就是年货的李大庄组贫困户李贤财,站在新房大门前,喜笑颜开地给扶贫队员们、村干部们递着烟,“他家的房子,总是村里最好找的。”村主任林承军笑着介绍。
李贤财的老屋挺“醒目”,泥路、土坡、空心砖瓦房,约30多平方米,低矮逼仄,潮湿阴暗。今年51岁的李贤财,长期患有慢性病致贫,平时打打零工,补贴家用。23岁儿子李从伟在外打工,收入有限。
在扶贫工作队及村里的帮助下,通过危房改造项目、社会救助及自筹资金,李贤财建起了新房。依旧是村里最好找的,150平方米的亮堂屋子,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而宽敞的大院子,李贤财打算养点鸡鸭,贴补家用。
住上新房的李贤财,迎来双喜临门。扶贫工作队利用就业扶贫,介绍李从伟去上海打工,小伙子不仅收入稳定,还收获了爱情。“5月12日,儿子刚带女朋友来家,姑娘感觉还挺满意的。”临别前,计划2017年脱贫的李贤财,笑着对扶贫工作队、村干部们说,“办喜事的时候,一定要喊你们过来,一起热闹热闹。”
“贫困户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知难而退。”支祖会说,通过危房改造项目,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通过饮水安全工作,让他们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他们过得舒心,我们也就安心了。”支祖会感慨说。
“政府‘输血’,还需自身‘造血’,发展产业有难度,可有条件的贫困户,还是要鼓励。”刘斌说。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才能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聂学松,32岁,红星组村民,如果不是父亲及女儿患病,长年吃药、治疗,外地开挖掘机的他,每个月五、六千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还算过得去。“父亲一年药费四、五千元,妻子陪着中度自闭症的大女儿康复治疗,一个21天左右的疗程,费用约在五千元,每年要做十个疗程。”高昂的医疗费用,让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聂学松一人身上。
“小伙子有头脑,也很能干,发展龙虾养殖,当然要给他想办法。”支祖会说。指着不远处一片绿油油秧苗的农田,聂学松告诉记者,水稻田可以套养龙虾,收益还不错,“去年养了两茬,一亩产虾千斤左右,毛利润十多万元。”有了产业,聂学松更有干劲了,同样计划2017年脱贫的他,想着进一步做大龙虾养殖产业。
“贫困户家庭,各有各的难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支祖会感慨地说。为此,扶贫工作队在前期大量走访基础上,分类实行精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项目实行精确化配置。
如今,围绕脱贫计划,驻村扶贫工作队,加大扶贫攻坚工作力度,由包村单位中层以上干部、镇村干部和企业能人大户,一对一帮扶,根据致贫原因,确定脱贫需求,精准帮扶。到2016年,12户43人相继脱贫。2017年,计划再完成23户、81人的脱贫任务,确保2018年完成全部脱贫任务。(记者 陈素 刘进 田凯平 来源大别山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