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满意、满意。”细细数着手中厚厚的一沓钱,裕安区独山镇龙井村龙井组村民甘宗山笑逐颜开。在城里“亲戚”的牵线搭桥下,他家养的两头牛,“卖”出了一万五千元的价钱,也让老伴万启如,这些天来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亲戚”卖牛从何说起?这要从老甘家的贫穷说起。实际上,在龙井村,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咱们村的贫瘠,那可是出了名的。”裕安区独山镇龙井村村民们的无奈就写在脸上。
今年4月,市档案局和皖西日报社重新组建的新的扶贫工作队在扶贫路上就遇上了许多新问题。
“因病、因残致贫的很多,劳力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要么年纪大,要么有残疾,这样的贫困户,种田、养猪啥的,都很难。”村支部书记王东明坦言。而这样的户子,在龙井村不在少数。
地理环境制约,基础设施落后,让村里的产业发展难有突破。这些年,村两委班子没少为此伤脑筋。龙井村是区里的贫困村之一,2300余村民,将近六分之一为贫困人口。2014年,龙井村确立12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69人。
甘宗山家,就是这样的一户。76岁的老甘,腿脚落下残疾快50年了。“大概是1968年,27岁的时候,修水库时受的伤,还算是工伤哩。”老人家的记忆依然深刻。这么些年来,勉强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拉扯大,如今,女儿嫁出去了,小儿子在浙江打工谋生。
“这座新房子,2005年为了儿子结婚盖的,结果没啥用。”老甘叹口气,坚持要在城里买房的儿媳妇,选择了离开,留下一个五岁的女儿。说着话,乖巧的小孙女依偎到爷爷身边……家里没了年轻人,如同池塘没了源头活水。年复一年,老两口靠着打理几亩茶山,承包给大户的六分地,每年勉强有个四、五千元的收入。“现在还能忙得动,要是年纪再大点就难说了。”老甘整理下身上儿子穿旧的工作服,叹了口气。
新房的不远处,有间土屋,这是老两口最早的家。屋后的空地上,两头水牛旁若无人地吃着草,本指着养牛挣点钱,可养了几年,老两口有些力不从心。“老牛都拉不住了,前两天牛跑了,我和老伴两个人撵了半天,才追回来。”甘宗山说。老两口琢磨着,要是能把牛卖掉就好了。苦于年纪大、腿脚不便,老两口又找不到门路。两头牛,一时成了老两口的烦心事。
“一对一,在精准帮扶上下工夫才行。”于是,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的贫困户们攀上了“亲戚”。“亲戚家遇到了困难,难道忍心在旁看着,不伸手帮一把。”皖西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支祖会说。于是,老甘家的城里“亲戚”帮着想起了点子。
扶贫工作队通过市农委办公室的介绍,市畜牧兽医局牵线搭桥,6月28日,爱心企业安徽华好生态养殖公司的余以宏如约来到甘宗山家。“牛真要卖了,又有点舍不得了呢。”刚给老牛添了把草料的万启如说,“可我们确实搞不动了。”
“如果不是你们牵线,他家的两头牛,重720公斤左右,按照市场价20元/公斤左右,确实很难卖到这样的价格。”余以宏坦言,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户,企业也要尽一份社会责任。从余以宏手中接过钱,老两口长长地舒了口气,“如果可以的话,今后准备养点鸡什么的,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也更有了底气。”甘宗山说。(记者 陈素 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