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扶贫书记“铁娘子” 百姓冷暖挂心头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她工作啊,那是真认真,一个女同志,天天呆在村里,以村为家,事事为老百姓着想……” “韩书记真来以后有真作为,为老百姓解决难题,让村子渐渐发展起来了……”“你看看一个女同志,别人谁不爱美啊,她每天大太阳里奔波忙碌,真是个‘铁娘子’……”韩庆玲到底是位怎样的书记呢,如何能得到这么多人对她的夸赞呢?

  当记者在韩庆玲驻村扶贫的宋店乡南北四村党群服务站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为村子里一位父亲已经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的孩子办理孤儿手续,以便后续能将孩子送入福利院生活。办公桌上泡着一杯枸杞菊花茶,有清嗓润喉的作用,韩书记的嗓子由于长期繁重工作已经变得沙哑。见记者来到,韩书记暂停了手中的工作。利落的短发,如炬的目光,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坚毅的气质。说起扶贫工作,韩庆玲书记犹如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确,她是个有故事的人。

  为了群众,在哪里都一样

  今年,是韩庆玲来到宋店乡南北四村任职扶贫的第二个年头。说起她的到来还真是曲折。自2001年起,安徽省先后七批次选派2万多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加强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而韩庆玲当时作为其中的第五批选派干部被分到了城关镇南戎西村。韩庆玲回忆起在南戎西村的工作,脸上洋溢的是骄傲的笑容。在南戎西村,韩庆玲的扶贫工作干的是有声有色,在她的努力整顿下,“软弱涣散”的村队伍变成了“硬强严谨”的实干家。本是贫困的南戎西村通过引进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自主养殖,现在已是焕然一新。但由于南北四村原扶贫干部的调动问题,韩庆玲不得不临危受命离开了一切工作都走上正轨的南戎西村,来到了全然陌生和相对落后的南北四村。当被问道心里是否感到很不平衡时,韩庆玲回答:“确实有点,就像一个养大的孩子给别人一样,心里能快活嘛。不过为了扶贫工作,为了群众满意,在哪里都一样。”

  群众满意,再委屈也没事

  刚到陌生的南北四村,韩庆玲顶住了压力,到村后骑着摩托车两天半就跑遍34个村民组,挨家挨户走访了154户贫困户,村民们亲切地称她“韩旋风”。在走访中,最让韩庆玲心酸的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少年。她说刚去走访的时候,旁边陪同的村主任都不让她走进这户人家。后来才知道男孩患有精神疾病,经常不穿衣服,裸露身体。韩庆玲知道后却不在意,“这孩子的年纪和我家孩子一样大,我就当是他的妈妈,不在意这些的。”于是韩庆玲开始着重关注这家村民的情况,以便给予更多的帮助。多次的走访,深入的调查,韩庆玲走坏了两双运动鞋。一切从零开始,收集和整理每家每户资料,建档立案,韩庆玲准备了多个笔记本,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床头柜上,随身的背包里,这样就能随时翻看数据资料。

  也许是军人出身,锻炼出了韩庆玲刚毅,不服输的性格。在刚到南北四村工作时候,她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基层组织工作相对涣散,村民对有些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初到陌生地方,什么资料都没有开始熟悉便要应对多项突击检查的压力……“哎呀,你不知道,当时心里那个压力,我回家就哭。”韩庆玲抱怨道“有一天我有事,是真的没有来,但是有村民给我打电话‘韩书记你怎么不来了’。想想那些村民,我心里头酸啊。只要能让老百姓满意,我自己再委屈也没事。”再坚强的人心里都有柔软的地方。韩庆玲整理了心态,又风风火火的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

  群众需要,我就继续在这里

  看到别的村都经过扶贫努力而有了大变样,自己心里就很“嫉妒”。说干就干,于是她为村里200多名留守儿童引进了一所民办学校;带领乡亲办起了水产养殖合作社;为身患癌症的70多岁村民下厨做饭;修路修渠,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当有人问她苦不苦,累不累时,她说:“我们第一书记,就是要为老百姓解决第一难事!群众满意我们就满意了。”

  她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对于自己的家庭,韩庆玲说:“孩子在外地上大学,不用我操心。爱人工作也很忙,我们经常说自己忙着为了啥?那是因为我们党性觉悟高。”说到这韩庆玲爽朗的笑了。“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莫不在于此。

  “老百姓满意”是韩庆玲一直挂在嘴边的信条。脱贫致富是当前农村民众的头等大事。精准扶贫,就是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走到农民群众的田间地头,去和贫困户群众交心谈心,和他们一起谈发展,谈市场,谈产业。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做到“精准”,才能找到“因户而定”的扶贫措施,才能找到发展致富之路。还有三个月,韩庆玲就到了选派干部的扶贫任务结束的日子。被问道是否愿意再继续留下来时,韩庆玲说:“只要组织需要我,群众需要我,我就继续在这里!”(高 颖)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