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舒城龙山村贫困户王为材:有了这群羊脱贫有希望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日前,笔者跟随舒城县干汊河镇扶贫办的同志来到龙山村,沿着一条泥泞的山路,徒步盘旋而上,远远就能看见坐落在半山腰上的贫困户王为材新修的约200平方米的羊舍。

  “这是第一批运来的70只山羊,第二批还有30只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到。”王为材一边用右手熟练地拿着竹鞭赶羊进山,一边告诉笔者,这都得益于村里制订的产业帮扶政策。

  现年56岁的王为材是干汊河镇龙山村村民,十几岁时因意外失去一条胳膊。因为少了条胳膊,王为材干不了重活,“挣不了钱,娶不上媳妇”,王为材形容道,他也因此被列入龙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

  龙山村位于干汊河镇西部,现有人口3300人,是舒城县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511人。

  为了帮助龙山村贫困户脱贫,省国税局下派扶贫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摸清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在“摸底”王为材的家庭情况时,村里为其“量身”选择了养羊作为脱贫产业。

  “刚开始叫我养羊的时候,我很犹豫,因为那时家里所有的钱凑在一起不到万元……”王为材说。不过,很快村里为他办理了扶贫创业小额贷款,解决了扶贫第一桶金的问题,王为材信心更足了。

  “大家都相信我能干好,我也应该放开胆子,好好地干上一场,才有机会脱贫……”说干就干,买山羊、修羊圈,王为材就这样走上了创业之路。

  王为材说,他的羊仔是从金寨县引进来的波尔山羊品种,村里给他申请了3万元的贷款,自己拿出多年的积蓄,向亲戚朋友再借一点,“万事开头难,修羊圈、买羊总共花了6万余元。”

  今年,也是王为材最忙碌的一年,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就到羊舍里,开始清扫工作。王为材说,通风干净这是养羊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他每天都会把羊舍打扫一遍。随后,把羊赶到山上去吃草,和王为材住在一起的大哥和侄子有时候会过来帮忙,让他抽空去吃个饭喝口水。晚上18时前还要把羊喂一遍,然后赶回羊圈里。

  刚开始,放羊让王为材最为头疼。少了条胳膊的王为材身体协调性不够,有时候在坡路上追着羊儿跑,很容易摔跤。现在慢慢有经验了,王为材也从满山追羊跑的“门外汉”,变成了悠闲地跟着羊群遍野晃悠的“羊倌”。

  “现在好了,一切步入正轨。”站在羊舍边喂养的王为材高兴地说:“目前的70只羊有近一半的都是母羊,有5只还产过仔,这又是希望。”

  王为材说现在他羊养得心应手,就是担心销路问题。他说通往龙山村的道路多狭窄,离公路较远,到年底羊贩子上门收羊价格可能会因此压得很低。

  不过,省国税下派的扶贫第一书记汤赟巍介绍说,他们已向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先后投入近180万元硬化拓宽了约7公里的村道。另外笔者发现,连接该村与省道的一座新桥即将竣工,届时该村与外界的通道将更加通达。

  公路通到王为材家门口,山羊可以运出去卖,他估算100多只羊能为他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那时口袋里就不差钱啦。”王为材乐呵说,“现在只要加油干,把羊养好就行。”

  政策给力,人努力,扶贫事业就顺畅。在精准扶贫中受益的不仅是王为材。汤赟巍介绍,龙山村属丘陵地带,村内山场面积达680亩,适合养殖,从开展整村脱贫工作以来,他们积极利用本村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业,目前该村已有79户234人脱贫。(汪 红)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