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强村行动激活扶贫“活水”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村里集体账目上没有钱,我们还欠债十多万呢?”2016年1月,市统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张鑫刚到村,第一次村两委会上,一位村干部的汇报让他压力骤增。

  河镇村离舒城县城约有10公里,位于杭埠河中游北岸,河对岸是著名的幸福村。“村里有4000多人,平均每人只有0.4亩土地,大多以种植蔬菜为主。”张鑫说,由于人口密度大,整村房屋建设比较零乱,省道、国道虽在附近,但由于被邻村包围加之村内道路狭小,杭埠河阻隔,“地利”实为“不利”。路不畅、水不来、人不富、村贫困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河镇村原上七里河小学、原村预制厂、原村油厂和原村加工厂共计约13亩,由于管理不善,致使集体资产被部分私人侵占,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大的“拦路虎”。

  “只有将被侵占的资产收回,才有盘活的可能性。”张鑫告诉记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能依靠的只有党组织。2016年5月下旬,经过老党员、老干部的协调以及城关镇、公安部门的介入,原上七里河小学被成功收回。随后,经过多方努力,河镇村筹集资金60万元,在原上七里河小学老教学楼基础上改造550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同步规划建设了1100平方米村级生态文化广场。

  “这个广场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常去处,更重要是提升了河镇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据张鑫介绍,群众的支持,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去年建成的60KW的光伏发电站已经并网,每年收入在5到6万元之间,今年争取到的120KW光伏发电站项目,将可带来每年10万元的收入。

  “目前我们村集体账目上有十多万的结余,今年出列不是问题。”6月26日村两委会上,与会村干部听到张鑫的报告纷纷地鼓起掌。

  如今行走在河镇村的村道上,修路改道、挖塘筑渠、改造危房、安装路灯的工作景象此起彼伏。夜幕降临时,村民活动广场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贫困村正朝着杭埠河对岸的幸福村看齐。

  张鑫认为,河镇村的改变,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吃透国家扶贫政策,带着计划和方案去找项目和资金。拿到资金后分清主次,精准施策,做到“四两拨千斤”。一年多来,村里利用“农村畅通工程”项目,打通了村里两条主干道连接线,拓宽了村民组间的路基;通过帮助单位支持与协调,使得居民期盼已久的自来水进村入户;利用2016年债务资金48万元,改造沟渠畅通农业灌溉;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在2.6公里主干道上架设路灯78盏。

  “与此同时,很多政策和资金多是跟着贫困户走的。目前村里有贫困户22户,多数愿意通过种植蔬菜和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市统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胡国安认为,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业项目背后必须要有支撑,否则一旦遇到风险或疫情可能会导致贫上加贫。如果把扶贫资金直接分发给贫困户,其结果将有可能“被花光”。

  “我家就那么点大地方,每年只能养20只鸡贴补家用,我也想通过养殖来脱贫致富,但是没有钱没有技术,养多了卖不掉又咋办呢?”贫困户徐应柱告诉记者,由于女儿患重症肌无力,自己年纪大打不动工了,想多养些鸡但怕有风险,一直不敢尝试。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大户‘代种代养’,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行业走,行业跟着市场走。”胡国安说,贫困户直接把幼仔或者种子交给能人大户,不用出场地、不用考虑技术、不用找销路便可拿到种养殖收入,大户则可以通过贫困户的金融贷款扶持,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是个双赢的结果。例如,徐应柱家,按照扶贫政策规定,只有养殖500只以上才能能拿到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如果大户帮其“代养”500只鸡,不仅能拿到产业扶贫资金,还能得到销售后的收益,也可以到养殖场打工拿固定工资。“通过‘代养代种’贫困户们也能学到种养殖技术,为他们长期致富打下基础。目前已有15个贫困户与种养殖大户、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胡国安说。(记者 张少尉  田凯平)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