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这几年,村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出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中,我们刚来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也很迷茫,不知道扶贫工作的抓手在哪里……”7月3日,记者来到霍山县与儿街镇凡冲村进行蹲点采访,刚刚被市纪委下派到该村的扶贫第一书记闫贵安在带领记者走村入户采访期间向记者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记者走访的第一站是该村陈冲村民组的一位五保户,在前往陈冲的路上,该村老民兵营长舒其松与记者闲聊起来。“我们现在脚下的这条路是陈冲村民祖祖辈辈出山的必经之路,说好听点是路,实际上原来就是条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据舒其松介绍,1985年他开始在凡冲村任村干部,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以往经常要往返于陈冲和村部,交通工具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换了几茬,可是路一直没变过。2007年,泥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村民的出行条件改善了,可是生活水平依然没有提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舒其松感慨道。据他回忆,为了脱贫,村两委没少想办法,组织村民种茶叶、灵芝,什么方法都想过,可是种出来的东西别说运不出去,就是运出去了也因为质量原因没有销路。就这样,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原本人口众多的热闹山村变成了空心村,又从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贫困村。
从陈冲村民组到崔冲村民组,记者跟随扶贫工作队接连走访了几位贫困户。62岁的村民万直俊身患肺气肿,困居在山中,家里前后两间瓦房,夏天透光,冬天落雪,居住环境十分恶劣;55岁的村民王秀荣失明20多年,丈夫残疾不能从事正常劳动,儿子在外打工挣钱是家中唯一收入。不一样的致贫原因,一样的贫困窘境。这是记者对该村贫困现状的第一印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多年来,凡冲村既没有靠上山,也没有吃上水,产业发展上不了规模,村民脱贫遥遥无期。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如何把产业尽快培育起来,让留守在家的村民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成为摆在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面前的首要任务。
2016年,本村村民舒启勇的回乡,让大家看到了希望。7月4日,记者跟随扶贫工作队来到位于该村的尚品生态园,一进门,阵阵花香扑面而来,不远处的花丛中,一位身着麻布对襟的中年男子正在查看蜂箱,他就是生态园的主人舒启勇。
去年,已到不惑之年的舒启勇拿着在外创业的钱回到家乡,继承父亲的养蜂手艺,投资18万元,在自己家宅基地边上承包了几亩山场,开始了他的养蜂事业。
“今年,我总共在山上布了50多个蜂箱,第一批纯天然蜂蜜刚收成,就被身边的朋友们抢购一空,这也坚定了我壮大养蜂产业的信心。”在外打拼多年的舒启勇回乡之前,专门赴浙江、江苏等地学习了养蜂专业知识,在他看来,对于凡冲村这样一个农作物结构单一、资源匮乏的贫困村来说,发展养蜂产业不失为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蜜蜂养殖不但能够向社会提供丰富的蜂产品,而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舒启勇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生态园打造成集饲养、蜂产品销售、环境保护、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规范化生产基地,并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本村及周边地区的贫困户、五保户和有管理能力的残疾人进行合作,不仅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蜂群,还以不低于市场价格对蜂蜜等产品进行回收,逐步带领他们通过养蜂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舒启勇的回乡创业,也让扶贫工作队倍感欣喜。在记者蹲点期间,闫贵安等三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对凡冲村所有的养蜂户进行了集中走访。“经过近期的集中摸排,我们对村里部分正在养殖蜜蜂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情况有了基本掌握,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舒启勇的养蜂产业园,积极发展壮大凡冲村的养蜂产业,为贫困户和村民抓住这个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力争将凡冲村打造成霍山县乃至全市的养蜂产业第一村。”谈起凡冲村未来的发展,闫贵安信心满满。(许旭 记者 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