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霍邱县共同村扶贫干部张希贵:老骥伏枥矢志扶贫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黝黑的面孔,高高的个头,标准的农家人身材……7月19日,记者在霍邱县岔路镇共同村的为民服务中心,见到66岁的张希贵,没有老态龙钟的体貌,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张书记,您精气神这么好,看着顶多50来岁,不知道的人肯定不相信您已经快70岁了啊。”“我觉得是因为我一直思想不退休,该怎么忙还怎么忙,能保持年轻。”听见记者如此说,张希贵憨憨地笑起来,向记者说着自己在扶贫村的点点滴滴。

  “党和政府需要我,我没有理由推辞”

  共同村是霍邱县文广新局(体育局)的扶贫联系点,2015年年底,由于工作需要,原来的驻村扶贫干部要回单位,村里的扶贫工作任务重,必须再派个人来。“局领导找我谈话的时候,表示我以前在局的下属单位干过负责人,也在乡镇干过基层工作,退休后也一直在局里帮忙,对上对下情况都较为熟悉,我来最合适。让我回家跟家人商量商量。”霍邱县文广新局(体育局)退休干部张希贵和记者聊起了当时来到共同村的情形。

  回到家,张希贵就跟老伴杨文芳商量着,“局领导找到咱,就说明党和政府需要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没有任何理由推辞。”和老伴统一了思想后,张希贵就打电话通知远在上海、江苏的儿子、女儿,告诉他们自己即将前往共同村扶贫。儿子、女儿出于父亲年岁已高的考虑,自然是不同意,担心张希贵在农村条件差,扶贫工作任务重,别把身体累坏了。张希贵向孩子们表示自己心意已定,会尽力而为,自己一定会注意身体。“孩子们见劝阻不了我,便也支持我驻村扶贫了。”张希贵笑呵呵地说。

  共同村位于岔路镇的最东部,地处东湖末梢、莲花渠系的最下游,其具体位置东临汲河,全村18个村民组,3000余人拥有耕地5150亩,偏僻的位置,典型的丘陵地貌、两岗一洼的特殊地势使得水来成淹、水去成滩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制约了村经济的发展。2015年,共同村被列为霍邱县90个贫困村之一。2016年1月4日,张希贵正式来到共同村报到,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已经65岁的他开始了自己的驻村扶贫工作。

  “回去一个年轻的驻村干部,却派来一位比我年龄还大的扶贫干部,我们村两委一下子傻了眼。但是我们想老干部更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既然组织上派他来,他肯定更有能力、更能想办法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现年60岁的共同村党总支书记余千才想起刚见到张希贵时的情形说,可能我们在年龄上都即将退休,张希贵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思想不退休,干工作什么时候都不会退休。

  住在群众身边,驻进群众心间

  老村部有两间陈旧的瓦房,张希贵简单收拾一下,就住下了。“住这里离大家近,我到哪家去或者谁来找我都方便。”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张希贵倒不觉得条件艰苦。

  为熟悉村情、民情,初来乍到的张希贵首先向村两委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并在村两委同志的陪同下对贫困户开展了第一次上门走访,了解情况、询问脱贫需求,然后自己又走访了一遍、两遍、三遍……有的贫困户张希贵甚至跑过十几趟。村民们也慢慢相信了这位新来的“老书记”确实是踏实干事的实在人。

  摸清底子后,结合精准识别工作,张希贵马上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及脱贫需求进行归纳、分类。初步拟定了帮扶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2016年2月,农历春节刚过,张希贵返城,在临近单位的路上他遭遇了车祸,腿部严重挫伤,锁肩骨粉碎性骨折,肋骨也有断裂,只得住院手术治疗。躺在病床上张希贵心急如焚,他牵挂着村里刚刚熟悉的贫困户们,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双双祈盼脱贫、渴求致富的眼神,他清楚地知道那些不愿再贫困下去的人们在等着他为他们出谋划策。3月25日,伤腿刚能下地,张希贵便出院了。老伴儿杨文芳没有办法,为了能照顾他,自己干脆收拾好行李,随老张一起驻村,住进了老房子,并开垦菜园,过起了农家生活。

  由于锁肩骨粉碎性骨折一时不能痊愈,也不能骑车,他用绷带挎着胳膊,一家家、一户户地上门,徒步走访贫困户的身影一次次印在村民心里。如今,在共同村,只要是常年在家的村民,没有一个人张希贵叫不出名字,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张书记”。

  驻村以来,张希贵了解到,共同村贫困户的状态,一部分是因病、因学造成的,有一部分则是因为自身发展不足造成的。有能力的家庭发展养殖业,本是贫困家庭最容易做到的事,但却有少数人不愿意干。张希贵根据平时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建议村两委针对情况各异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

  周楼村民组贫困户陈义军,原来从事家庭养猪,前几年因为市场疲软,加之饲养管理不善,使得家中欠了一屁股债,以至于现在谈“养”色变。为鼓励发展产业早日脱贫,张希贵多次帮助分析原因,大力宣传党的一些扶贫政策,帮他跑小额贷款……有了政策做依托,陈义军从思想上打消种种顾虑,随之又搞起了小规模的家庭养殖。去年陈义军家出售鸡鸭300多只、700多只鹅、7头猪,加上养殖稻田龙虾5亩,流转的40多亩农田的收益,纯收入就有六七万元,一下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患难见真情,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张书记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多次到家里来开导我,今年我至少把养殖小龙虾的规模扩大20亩,我相信不要两年,我肯定能把欠的账还清。只要有奔头,累点俺不怕!”48岁的陈义军谈起未来,信心十足。

  土楼村民组宋根权早年离婚,精神一蹶不振,带着两个孩子只想得过且过。张希贵到其有在施工队干过的经历,多次跟宋根权聊天谈心,开导他,鼓励他说自己愿意帮他联系联系附近的施工队,让他加入进去,宋根权渐渐被说动了心,在镇上的施工队干活后发现施工队经常雇外面的三轮车运送施工材料,自己也想买辆三轮车,但是他自己没有钱,找到张希贵。张希贵准备材料、多次联系后,终于为宋根权争取到小额贷款1万元,又帮其借了1万元,帮助宋根权买了三轮车后,宋根权大受鼓舞,去年光荣脱贫。现在宋根权还当上了村民组组长,干劲很大。

  张希贵爱村如家,村为民服务活动中心的择址与动工,他在场;村道路畅通工程的实施监督,他在场;光伏电站选址、建设他在场;村贫困户发展养殖有什么问题找他,他在场;贫困户家禽家畜要出栏验收,他在场;村自来水提升工程的实施监管,他更是处处到位,天天在场。

  辛勤的工作结出了硕果。截止目前,张希贵为村建广播室、送戏送电影等文化到村、信息共享及健身器材配置等等累计争取资金15万余元。在他的帮助下,村新建水泥路1500米,兴修水渠3000余米,建设桥涵15座,新修当家塘2口,拓宽公路3000余米,村为民服务中心在建,自来水提升工程在实施,村47户贫困户和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全村贫困户已有30余户兴起了家庭养殖,稻田养殖小龙虾的面积已经达到1400余亩。其中,仅贫困户就有14户140余亩。去年,共同村36户115人顺利脱贫。

  “今年扶贫工作队人员都已驻村,压力有人与我共同分担。如果今年我们村顺利出列,我仍会在这干到2020年,那是我虚岁就70岁了,对我来说,70岁退休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展望共同村全面小康的日子,张希贵的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记者 杨秀玲 程传军)

  记者感言

  向驻村扶贫干部们致敬

  用心“驻”村,更用爱“助”贫。记者在采访驻村扶贫干部张希贵的过程,也是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

  2016年4月8日下午,时任安徽省长李锦斌一行采取临时确定随机点调单位的督查方式,深入霍邱县宋店乡、三流乡、岔路镇等乡镇,走访慰问了荣士田、李茂贵、何长利等农户,深入了解各地脱贫攻坚落细落准落实情况,并亲切看望岔路镇共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希贵。李锦斌同志专门到张希贵的宿舍看望了他,对他扎实的工作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他努力工作,把扶贫工作做好。

  如今,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一个个如张希贵这样的扶贫干部早已扎根乡村沃土,他们把心贴到了群众的心间,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阡陌渠埂,爬遍层峦山岭,蹚遍淙淙溪水,他们是在用心去温暖梦想,去改变落后和贫穷,这种可贵的牺牲奉献精神,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条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有所想所求,我们就要为他们服务”。点亮一盏灯,照亮千万家。拿起“承诺”,就必须扛起责任。当前,广大驻村扶贫干部身到基层,心到基层,情到基层,问民情、集民智、解民困、暖民心,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他们不改本色、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他们用言行践行“为党旗增辉、为发展服务、为百姓造福”的使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扶贫之歌。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