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1+1大于2”的绿色脱贫路 三元镇扶贫村走访记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7月21日上午,盛夏时节的叶集区三元镇龙元村,田间地头热浪袭人,三伏天的燥热,依然抵挡不住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动的热情。行走在村里的稻田边,随处可见错落有致、方方正正的隔离铁丝网,网的中间是郁郁葱葱的水稻,稻田边四周的回字沟里,则“藏”着当地部分贫困户以此脱贫的法宝——小龙虾。

  三元镇位于大别山和江淮平原之间,史河总干和沣河干渠贯穿全镇,镇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小龙虾的生长。而小龙虾因体型比其他淡水虾类大,肉也相对较多,因为肉质鲜美,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几年前,当地村民尝试养殖龙虾,为了不影响水稻生长,将两种经济作物进行套养。传统的稻田成了虾稻田,虾稻田里出产的稻谷和小龙虾,都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融洽结合、互相滋养,产生出“1+1大于2”的综合效益,亩平均增收2000元。“想养虾,种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撒化肥、喷农药,必须不用农药化肥,维持适合小龙虾生长的环境。”在村民陈礼山的承包田前,谈起套养的无公害水稻和小龙虾,他介绍得头头是道。

  陈礼山是三元镇龙元村人,妻子之前患有心脏病,经过手术后病情有所好转。加之两个孩子上学,妻子手术又花了十几万元,家庭因病致贫,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甘生活困苦的他,一直在等待着摆脱贫困的机遇。常在自家承包地边转悠的他,看到田里有很多野生龙虾,萌生了养虾的念头。专家告诉他,如果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可以起到控制田间杂草滋生,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及透气性,有利于释放土壤肥力,更加便于水稻生长。通过改造养虾稻田,增加田间蓄水,在确保稻虾绿色生态的同时,旱涝保收,还可以增加收入。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为何不试试看呢?2015年,他在承包的3亩多的水洼地里,走上了养虾脱贫路。没有虾苗,到镇上求助水产站;没有技术,请专家到田间指导。一年下来,3亩多地的龙虾和水稻,收入10000多元。尝到了虾稻共养甜头的陈礼山,2016年又将套养规模扩大到了40多亩,从放养虾苗到种植水稻,一样也不耽误,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闲暇时还可以出去打打零工,亩产增收2000元左右,当年实现脱贫。如今的陈礼山,妻子手术借的钱也还清了,对生活充满信心。

  “陈礼山通过虾稻共养脱贫致富的例子,触动了全村乃至全镇众多党员干部和村民。”三元镇党委书记雷鸣介绍,2014年三元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944户4600人,有5个行政村被列为贫困村;截至2016年底,全镇已精准脱贫287户778人;2017年计划脱贫477户1257人,沣桥村和龙元村两个贫困村出列。几年来,三元镇为了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主战场,该镇党委、政府引领各村社转变发展思路,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把绿色扶贫模式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镇范围大力推广"种绿色稻,养生态虾"稻虾共生产业模式,积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让扶贫产业成为绿色生态产业,成为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今年镇上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当地三元粮油企业与稻虾养殖合作社“联姻”,把不施农药化肥的绿色无公害水稻做成“沣河牌”生态绿色无公害虾田稻米,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和普通农户每亩新增收入1000元。

  “通过扶贫,贫困户实现脱贫,但如何保障脱贫后不返贫?靠‘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通过产业‘造血’才是长久之计”。采访中,龙元村书记叶庆龙介绍,村民陈礼山稻田养虾成功后,其他村民纷纷效仿。镇、村安排农技人员,到养殖户家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联系销路,三元小龙虾质优味美的影响力传播出去后,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养殖户只要在田间地头等人来收购即可。生产出的无公害有机大米,价格也比普通大米高出许多。龙元村今年预脱贫的51户贫困户中,有20户将通过小龙虾产业脱贫。除了有条件的贫困户自己流转水田养殖龙虾外,还有近10户在村集体和养虾大户处进行田间管理和打零工,年工资达万元以上。

  如今,稻田养虾、罗氏沼虾、茭白甲鱼龙虾混养等一批绿色高效产业纷纷落户三元镇,让老百姓交口称赞。下一步,该镇党委、政府将组织成立叶集区渔业协会,通过协会助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对所生产的绿色生态产品实行统一购销、打造品牌,培训脱贫攻坚的“绿色产业基地”,让全镇的贫困户都能通过绿色生态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记者 陶国强 王元军)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