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网讯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市扶贫工作突破前行的五年,是由传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的五年,是扶贫成效最为凸显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牢固树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整体联动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思路,以深入实施“十大工程”为抓手,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
我市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通过近年来的精准有效帮扶,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2.16万人(不含寿县22.26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36.12万人。截止2016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417个、贫困人口36.12万人,贫困发生率6.91%,今年全市计划实现228年贫困村出列、12.755万人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有望降至4.5%左右。
为早日实现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市补齐“四大短板”推动脱贫攻坚。在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方面,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脱贫、乡村旅游+脱贫、互联网+脱贫、光伏+脱贫、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扶贫驿站+脱贫、资产收益+脱贫,重点在南部山区打造以茶叶、竹笋、中药材为主的“六安茶谷”,在中部江淮分水岭地区打造以脆桃、猕猴桃等各类果园为主的“江淮果岭”,北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目前,全市有352个贫困村与2611个经营主体建立扶贫带动关系,累计在17.9万户贫困户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累计建设村级光伏电站692个、户用光伏电站5.8万户,全市442个贫困村全部建有集体光伏电站。
在补齐社会保障短板方面,我市提高“351”综合医保,“180”补充医保政策知晓率,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支付“351”医保5939人次、643.26万元,“180”补充医保17522人次、201.87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今年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1116套,已完成1432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实施就业保障工程,2015年底以来,全市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8万个,征集、发布转移就业岗位9.83万个。
补齐金融支撑短板,认真落实贴息政策和风险补偿金制度,大力推广户贷企用、分贷统还等模式,全面推进扶贫再贷款“项目化直贷”,探索政策性补充商业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去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76亿元。
同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安全饮水工程和水利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两年行动,完成投资18.5亿元。启动交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完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8816公里,改造农村电网已投入4.02亿元,完成76个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完成85个村环境综合整治。( 记者 李东林 来源大别山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