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报道
大湾老乡心自豪 喜讯捎给总书记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秋雨绵绵山间美景更甚,在烟雨朦胧之中,小山村若隐若现,潺潺流水声,淡淡桂花香,白墙黑瓦的二层安置新居鳞次栉比。沿着乡间小路走进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远远望去,宛如一幅泼墨山水。

  山水之中的乡村里,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9月27日,跟着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我们来到了大湾村几个贫困户的家里,他们纷纷述说着自己家一年多的变化,希望当选十九大代表的余静能够把老乡们的感激之情和期盼更加美好生活的心声带给总书记。

  幸福生活有盼头

  “屋子快装修好了,选好了日子,十月五日就搬进去,到时候俩闺女家都能回来,好好热闹一下。”在大湾村扶贫安置点的新居门前,68岁的贫困户汪能保脸上乐开了花。新房子虽说装修简单,却很舒适。“哪能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样的楼房,说啥都要感谢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

  “你看,总书记就是沿着这个石头台阶上到家来的。”去年4月,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正艳,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春风走进了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一年多来,汪能保还常常想起那个春天。如今,汪家小院里鸡冠花、凤仙花竞相开放,户主的笑脸也明媚了起来。“现在可好了,看病吃药负担减轻,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汪能保对自己享受到的各项扶贫政策记得格外清楚。2016年安徽省出台健康脱贫大病“351”和慢性病“180”两大医疗保障政策。过去,身患肺心病和高血压的老两口一年光吃药要花五六千元,现在能报销80%以上。查出重病的老汪,年初动了大手术,前前后后花了八九万元,最后“351”政策一兜底,自己只掏了不到一万元。大病初愈,汪能保显得有些瘦削。他说:“现在除了身体不好,没啥不好的了。”站在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体贴地宽慰道:“放心吧,把身体调理好,好日子还长呢。”

  去年,在总书记面前立下“一户不脱贫,就不会撤岗”军令状的余静,对村里每个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为了顺利脱贫,自从2015年7月从金寨县中医院下派驻村以来,虽然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但余静却执行着比规定更加严苛的驻村工作制度——每周五晚回一次县城的家,周六一早就回到村里。“金寨县是大别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眼下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不能有一点儿懈怠。”余静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干群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昔日清贫的山村已脱胎换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湾村最大的变化,一个是环境,一个就是人的精神面貌。

  产业发展有基础

  去年总书记在大湾村与村民、村干部座谈时,曾形象地说:”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搞“手榴弹炸跳蚤”……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制度要坚持,要依靠群众精准找到和帮助贫困户。村干部们和老百姓记忆犹新。当时,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415人,去年全村共脱贫20户71人。

  为精准帮扶、尽快脱贫、防止返贫,村里立足大湾资源优势,形成就业、产业“两业”并进,明确“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如今,山坳里的大湾村先后实施了4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共搬迁贫困群众57户186人,有效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提供了40个公益性岗位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入股光伏发电分红让贫困户户均稳定增收3000元;去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建了大型茶厂,引导村民以茶园入股,没有茶园的贫困户可以在采茶期间签订用工协议,光采茶就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根据贫困户的特点,引导他们发展养殖,帮助困难户销售农产品,给予奖励作为补助;教育资助从幼儿园阶段到大学都能依次享受各阶段教育补贴,让孩子们安心快乐的完成学业;医疗扶贫按照省委要求,全覆盖享受“351”政策,有慢性病的贫困户还可以享受“180”政策……十多项扶贫惠民政策和精准扶贫措施,正按照每个困难家庭的不同情况,发挥着不同作用。余静说,“从愁容满面到笑脸盈盈,一年多了,干部干劲十足,群众逐渐摆脱了困境,精神状态的变化最大。”

  脱贫摘帽有底气

  “党的政策好,自己也得努力。”在村里,只要是有些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在帮扶政策之外,靠着勤劳的双手希望早日脱贫。67岁的陈泽申,今年就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陈泽申笑盈盈说起自己一年多变化。“去年总书记来,问我一年收入,当时我说上年大概是三四千元,当年估摸能挣个六千元,去年年底一结算,光伏3000元、养羊8000元、茶园土地流转1500元再加上每月500元的美丽乡村保洁员的工资,一年收入大约1万5,今年就更不用说了,多养了几只羊,而且早早就被人预定了,又搬进了新居,真是好事一件又一件。按照规定,我可以脱贫了!”

  正说着,来自合肥的几位客人到了陈泽申的旧居里。“客来了,快进门喝口水。”陈泽申虽然已经搬迁入新居,但还时常到旧宅子,打扫一番,因为这里时常有游客前来。每次遇见,陈泽申总会耐心细致地当起“导游”,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激动之情,有游客需要也会销售一些板栗、土鸡等山货。

  推门可见青山绿水,犹如世外桃源的大湾村,有着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总书记的到访让昔日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村声名鹊起,“几乎每天都有山外的游客追寻总书记的脚步来到这里”。一年多来,全村8764米水泥路的铺设,不光让家家户户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尴尬,也让山外的游客可以开车进山。

  想给总书记捎句话

  游客来了,如何让他们留下,目前正是余静和村两委班子考虑的问题。当下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让村里在易地搬迁扶贫点的新房里也做起了“文章”。他们与一家旅游企业合作,在安置点里打造民宿区,居民可以拿出一间房做“家庭旅馆”,装修由企业负责,一旦有了收益,企业和贫困户各分一半。

  政府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形式多样的帮扶政策逐一落地,让贫困户信心十足。在贫困户陈泽平家的二楼就有着“一间房旅馆”,原木的地板、干净简洁的装饰加上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静待客来。

  “余书记,听说你要去参加十九大,我想给总书记捎句话。”看见余静来了,陈泽平郑重地跟余静说着:“我搬了新家,日子越过越好,欢迎总书记再来看看!”今年,余静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拿出了自己的工作手册,上面有一页认真地记录着干部群众想跟总书记说的话。“大家想说得太多啦!村里变化大着呢,路修通了,新房盖起来了,旅游发展也要起来了,村干部和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致富奔小康不是梦。”

  眼前的大湾村,干群齐心打赢扶贫攻坚战、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毅力,正悄然变成村里一条条硬化的路面、一盏盏亮化的路灯、一座座现代化的扶贫安置房和村民们一张张愈发灿烂明媚的笑脸。“目前,大湾村正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发展,今年预脱贫34户118人,2018年村出列,2019年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余静告诉记者,发展的基础有了,今后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大湾村,让这里更具生机活力,大湾村会在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好。(记者 陶国强 鲁艳艳)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