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时序七月,记者一行来到了贫困村集中连片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探访了这个乡的经济水平最差的锅底村——徐郢村。虽然经过市国税局和粮食局集中包点扶贫,听说力度不小,一路上,我们的心情依然忐忑不安,把即将要见到的该村状况预判地无可回避的悲观和寥落。锅底呀锅底,贫穷可是坚冰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逆袭,我们知道那是怎样的漫漫征途!
我们沿着李三路拐进了村村通道路,终于到达了本次的采访地——贫困村徐郢村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刚刚竣工的新村部,两层小楼,造型别致,窗明几净,采光很好,院落里的土地整平绿化还在进行之中。紧邻着的东侧建起了小型文化娱乐广场,地面水泥硬化,沿着围墙,一溜沿装上了体育健身器材。广场的照壁之上一组组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的宣传画,生动活泼,感染力特强。
我们仔细地浏览了周边的环境,七米宽平坦的乡间大道自东边淠东乡政府向西一直通到老淠河新堤上,两旁笔直的冬青和桂花竟相抽蕊吐绿,沿途路灯崭新,楼房整齐,蔬菜大棚、鸡鹅养殖场、光艳如水的花生秧藤,新修的村组水泥机耕路纵横交错,新建的U形灌溉渠绕村而过,好一副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美好乡村画卷!
三年来,该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卢东,扎根在徐郢村,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用双脚一次又一次地丈量着这片一千来亩的耕地;殚精竭虑、苦思冥想、四处奔波,操心着全村735户近三千人的生产生活。如今,自来水已经接到了每家每户,农电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制约着农村农业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蔬菜大棚集约化种植、鸡鸭鹅等规模养殖,光伏发电带动老弱病残家庭增收,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目前已有63户152人成功脱贫。
不忘初心的“扶贫人”
卢东自小农村长大,读的是农学专业,又曾在区市农委工作过一段时间,这培养了他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促使他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市国税系统的选派扶贫干部,再次回到了农村广阔的天地。
徐郢村的群众仍记着卢东上任第一天,当着村两委立下的军令状。“工作不遗余力、力争不负众望、确保不辱使命,绝不让徐郢村错过这三年宝贵的脱贫发展期!”
当时穷怕了邋遢惯了的村民们,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换来了今天的由衷赞叹和推心置腹的鱼水关系。“卢书记来了后,这几年多变化很大,修路挖塘、建广场、接自来水,带领干部盖大棚、搞养殖,红红火火的,我们群众得实惠,大家打心眼里高兴。”提起卢书记,86岁的老党员黄金英滔滔不绝。
(卢东在贫困户涂好林家中走访)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昭示着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两年来徐郢村累计投入资金逾千万元,建成6条水泥道路、一座通讯基站、一处农民文体广场、339kw光伏电站、407平方米村民活动中心,危房改造73户、安装路灯80盏,硬化U形渠、清淤当家塘,实施林荫工程,全面升级农网改造,率先接入安全饮用水工程,修建公共厕所、垃圾池;兴办珍禽养殖场、百亩大棚蔬菜基地,成立4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30余户贫困家庭参与,年提供用工3000人次,切实提高了农户经济收入。
(卢东来到该村农业合作社,规划蔬菜大棚周边沟渠建设)
固本强基的“带头人”
徐郢村地处淠河东岸沿线2公里,人均3分耕地,人多地少,文化教育落后,传统封建思想较为顽固,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突出集中,是集中连片贫困的淠东乡各项工作的老大难,经济上是洼地里的洼地,锅底中的锅底。“卢东书记来了后,牵头制定了村财务管理、党建学习等各项制度,落实干部轮值和首问责任制,实行集体决策,规范了村务管理,端正了工作作风,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生机和动力。”淠东乡党委书记刘跃华动情地介绍道。
(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讨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卢东将有文化、有魄力的年轻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先后发展3名党员、培养4名村后备干部和建党积极分子,并在村两委增配了文书和扶贫专干,充实了干部队伍力量。在去年7月防汛期间,卢东带领党员突击队奋战在淠河大堤,面对上游5000立方流量的泄洪和持续不断的倾盆暴雨,他指挥党员昼夜施工,将通道口堤坝加高3米。“当时水位上涨的特别快,一夜之间就超过了新建堤坝两米高。若不是卢书记果断决策,行动迅速,后果不堪设想。”想起这事,村民组长江世贵心有余悸。
产业发展的“引路人”
徐郢村紧邻淠河,常年易受洪涝灾害,经济基础薄弱,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5人,占全村人口的11%,为典型的贫困村。为迅速扭转贫困局面,卢东牵头制定了《三年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抓党员促示范、以产业谋发展、向土地要效益”的脱贫工作思路,鼓励党员干部示范创业,引领群众脱贫发展。
“卢书记鼓励我带头创业,没有项目,陪我一起考察市场;没有场地,他建议村两委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校租给我;没有销路,他亲自写稿子帮我在报纸和网络上宣传,没有他,我不敢、也不会创业”。刘磊是徐郢村党总支副书记、大学生村官,2015年初,在卢东的鼓励鞭策下,他开始尝试发展野鸡养殖。
(卢东在珍禽养殖合作社走访,了解生产经营状况)
“多亏了卢书记,他指导我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网上销售,注册公司品牌。并在野鸡大面积死亡的养殖低谷期,帮助协调15万元项目资金,鼓励我走出困境,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现在养殖场已经扩大到80亩,存栏规模发展到2万只,我们还拥有自己的注册品牌和直营店,实现孵化养殖一条龙,网上线下同步销售,年销售额20万元。“回首过去,刘磊胸中激荡着豪情。
如今,村里出台了创业奖励政策,村两委义务为大户服务,对接政策、争取项目,鼓励党员干部示范创业。村主任、文书、回乡青年等都参与其中,创业发展在当地已蔚然成风。原本在外务工的王振宇,在与卢东一番交谈后,坚定了回乡创业信心,筹资60万元成立鼎兴专业合作社,流转80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年收入达25万元,带动10余户贫困户参与发展。66岁的贫困户许明东就是受益人之一。“合作社租了我家2亩8分地,种菜活不累,又能照顾家,我和老伴都在里面打工,年收入2万元,早就脱贫了。”说到这里,许老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情系群众的“贴心人”
“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卢东始终把关注困难群众的疾苦作为抓发展、促和谐的支点,经常下户走访,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年近七旬的贫困户涂好林老年丧子,不仅欠下大笔债务,还有3个年幼尚在读书的孙子女,家境一贫如洗,孩子面临辍学。卢东走访得知后,第一时间帮她家申请了低保和困难补助,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她家里还安装户光伏发电设备,有了稳定的收入。同时,还为其大孙女申报了“雨露计划”,争取省粮食系统“双百人才工程”指标,并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给这个濒临绝境的贫困家庭带来新的生机。孙女入学时,老人拉着卢东的手,几近哽咽的反复念叨“感谢党!感谢工作队!感谢卢书记!”
如今,村里农民文体广场上,晚上的广场舞成了村民们的“必修课”和最爱;村民活动中心也是热闹非凡,成了人们交流致富真经、汲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的俱乐部。
(广场上,人们婆娑起舞,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村民习惯了遇到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卢书记。在大家眼中,这个下派书记已经“驻”进了他们的“心坎里”。选派期间,卢东岳父因病去世,等他匆忙赶到时,翁婿二人已阴阳两界,从不轻易落泪的他泪流满面。爱人是独生女,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对丈夫常年加班难免有些怨气怨言。卢东也只能安慰:“家庭需要我,村里现在的工作这么紧,离不开我啊,请你包涵原谅,等一等就好了”,而这一等,就是近三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卢东的帮扶下,淠东乡徐郢村先后被授予全市基层党建“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双争活动”先进党支部、金安区扶贫开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被评选为“最美安徽国税人”、敬业奉献类“六安好人”、金安区优秀共产党员、六安市“优秀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标兵、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
如今的卢东,就要完成三年的扶贫任务,将扶贫攻坚的担子交给后来的同事,我们从他的眼里读到的是,割舍不下这块土地、这里的乡亲父老;从他的言语里咀嚼出他的眷念,他的将扶贫进行到底的高尚情怀!他已把那颗滚热的心深深地留在这片炊烟袅袅、乡情浓郁、沃土深厚的徐郢村了!(记者吴炜/文字 隋文进 夏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