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
大别山区的扶贫故事:荒滩洼地成了“富民高地”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6月3日,行走在淠东平原上,广袤的田野,白绿相间,绿的是庄稼青苗,白的是成片大棚基地。大棚内农作物品种琳琅满目,特色农产品色彩斑斓,处处显现人勤地丰的喜人景象。

  五六月间,是淠东乡大棚蔬菜收获季,也是村民们的开心季。金安区淠东乡位于淠河东岸,是一片十年九淹的荒滩洼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如地形一样,处于全区的“洼地”。“淠东乡地势处于金安区的‘锅底’,承接着沿淠东岸几百平方公里的来水,过去连年‘种稻子涝稻子,种打瓜涝打瓜’,几无收成。”该乡党委书记刘跃华说。这一切,因一场历时数年、数万人参与的脱贫攻坚战得以改观。

  长期以来,该乡农业生产以打瓜、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为主,这些经济作物的生长集中在雨水丰沛的汛期,难逃淹没的结局。村民们要甩掉贫困的帽子,农业生产必须调整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种植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效益。但是,这对人多地少的淠东乡来说,又谈何容易。

  据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权良堂介绍,淠东乡人均不到3分地,一个家庭只有一两亩土地,单门独户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显然很难实施。于是,乡党委、政府下决心“收拢”土地,引导群众建大棚、铺地膜,发展现代种植和养殖业。

  说起淠东乡种植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事儿,黄圩村陈开龙夫妻俩开办的群龙家庭农场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

  2014年乡里摸排的第一批贫困户,陈开龙家名列其中,靠着一亩多地维持生计,生活非常艰难。看到村里有人种大棚蔬菜富裕了,夫妻俩合计着也想种植大棚蔬菜,却苦于没有资金。该村两委详细了解情况后,为其协调流转20亩土地,村委会主任李银芳还拿出两万元借给他作启动资金。大棚盖起来后,区农委的技术指导员来到他家“菜园子”为他检测土质、指导种植,乡农综站站长成为他的“专门指导员”。他与妻子没日没夜地“泡”在大棚里劳作。2015年,陈开龙家大棚蔬菜纯利润10多万元,2016年更是达到20多万元。去年,陈开龙一家不仅顺利摘了“穷帽子”,还成为该村种植业示范带头户。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填平了陈开龙一家生活中的“洼地”,一家人住上了两层楼房,手头又有了盈余。

  陈开龙的家庭变迁,是整个淠东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仅在沿淠桂滩、施滩、徐郢、黄圩4个贫困村中,就有将近100个家庭上演着类似的脱贫故事,全乡村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洼地”向“高地”攀升。

  该乡党委书记刘跃华介绍,近两年,淠东乡在上级“减贫摘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紧紧围绕“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农民增收、脱贫摘帽”的思路和目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把助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鼓励支持农户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有发展前景的家庭农场,把农民从土地里面解放出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高农户收入。

  管厚生是徐郢村村民,在外务工时不幸摔伤,回家疗养,没有稳定收入,微薄的土地承包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在村干部帮助下,他把家里几亩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后,腾出劳力搞家庭养殖,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管厚生说:“合作社解决了我们家不少实际困难,十分感谢合作社。”据介绍,徐郢村相继成立4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一年三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带动30余户贫困家庭参与,年提供用工3000人次,优先雇佣贫困户参与除草、采摘等劳务。贫困户除领取土地转让金外,还赚取劳务费补贴家用。

  据了解,淠东乡在脱贫攻坚战役中,12个行政村,成立21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不仅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让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同时,农民们富余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副业脱贫致富,心中的“洼地”也得到填平,可谓是一举多得。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想流转怎么办? 刘跃华说,不想土地流转的贫困户,可以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高坤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吸收了20户贫困户成为社员,以市场价收购社员的大棚蔬菜,亩产可增收1000元。

  在精准脱贫淠东农村实践中,产业扶贫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公司和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权又保障了技术和供销,统分结合的多层经营体制在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者 刘扬)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于六安新闻网 | 网站动态 | 管理团队 | 成功案例 | 在线应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