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四年前的四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金寨县大湾村,深情寄语老区发展,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四年来,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光伏扶贫、健康脱贫等一系列帮扶“组合拳”,顺利实现了贫困村出列的目标,交上了一张满意的“脱贫答卷”。如今的大湾村,“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20日,记者一行驱车从金寨下高速后,在山路上蜿蜒行驶1个多小时,进入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一场新雨过后,群山愈显青翠欲滴。绿树掩映之中,一片崭新的民居隐约可见。
转过一道弯,先看到的是贫困户陈泽申的老屋子。土墙斑驳,砖石裸露,依稀可见岁月痕迹。4年前,总书记曾在这个院子里与乡亲们围坐着话家常、谈发展,如今这个场景已定格成画面挂在墙上,陈泽申家的老屋也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沿老宅下坡行走几百米,是一片白墙黛瓦的仿古民居,陈泽申的两层新居就在其间。随着大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老陈将新房的一间改成了民宿,交给村里统一经营,每年可以收入三四千元的租金。
去年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营业了,陈泽申就从茶厂过来干起了“导游”,负责接待游客和干些杂活。“游客来了,我带他们到茶园采茶,教他们炒茶。”老陈告诉记者,现在在游客中心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同时,他还在村里干着公益性岗位做保洁,一个月500元,加上后山的几亩地中草药,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日子越来越红火。
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大湾村走上了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正着力打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4A景区,带动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2015年,刚来到大湾村时,村里只有五六家农家乐,现在农家乐已经发展到30多家,游客也越来越多。”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说,大湾村十里漂流7月1日正式开漂,新投资建设的26栋精品民宿群国庆节前后可运营,旅游产业发展将吸纳各地游客观光旅游近30万人次。
“瞧!我家以前就住在那个山头上。”在大湾村茶厂,娴熟地炒着茶的周秀凤指着窗外说。周秀凤一家三口,女儿患有先天性骨髓炎,老母亲也有慢性病。以前一家人就住在山里,守着几亩茶园,一贫如洗。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周秀凤一家搬进了新楼房。“以前住得泥瓦房,出门是羊肠小道,吃水还要去挑水,再看看现在,搬进了楼房,水电路都通了,跟城市差不多。”周秀凤喜上眉梢。
生活一天天好,周秀凤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去年在大湾村茶厂炒茶,周秀凤一个茶季收入9000多元,村里鼓励发展特色种养,她又承包了10亩地种植小香薯,大户包收购,一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为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拔穷根,大湾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抢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机遇,叠加易地扶贫、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大湾等四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户62户201人。昔日的贫困山村已经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叶广平夫妇就骑着摩托车从镇上的搬迁小区出门了,沿山路骑行十几公里,来到大湾村茶厂,叶广平去茶厂炒茶,丈夫到收购点售卖刚采的新茶。
“以前村里没有茶厂,茶贩子压价,村民种植的芽茶卖不上价。现在村里引进了茶厂,引导我们种植瓜片,茶叶再也不愁销了,价格比以前翻一番还多。”叶广平告诉记者,她家两亩多茶园一个茶季卖茶收入六七千元。眼下正是茶叶上市旺季,她到茶厂炒茶,一个多月又能收入四五千元。现在村里大建设、大发展,做绿化、干建筑,就业机会多,夫妻俩平时做小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六七万元。
在大湾村茶厂的茶叶炒制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炒茶,一股茶叶的香气扑面而来。茶厂负责人宣善斌告诉记者,茶厂目前有30多名工人,其中贫困户15个,他们当中最少的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治本之策。大湾村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余静介绍,通过引进茶叶龙头企业,不仅解决全村2200余亩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而且由过去制作“大路货”变成制作精品瓜片茶,带动鲜叶销售价格由30元/斤上涨到60元/斤,带动4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全村现有茶园4000余亩,山羊养殖1617只,大别山黄牛养殖1292头,黑毛猪3926头,天麻、茯苓等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平方米,夯实了产业基础,发展势头强劲,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也不断增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2.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42户707人下降到现在4户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