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聚焦
从“等靠要”变为“我要富” ——裕安区江家店镇芝麻地村驻村蹲点见闻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进入初秋时节,裕安区江家店镇芝麻地村牛羊成群,稻浪翻滚,乡村到处呈现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8月30一大早,记者驱车来到该村进行驻村蹲点采访,切身感受到当前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激情迸发的芝麻地村广大贫困群众斗志昂扬战脱贫、想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从过去“等靠要”变为现在“我要富”的思想转变。他们正沿着“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方向砥砺奋进,产业扶贫陆续在全村开花结果,小康的梦想正在这里“圆梦”。

8月30日,本报记者程传军(图中)在裕安区江家店镇芝麻地村了解扶贫建设情况。记者 田凯平 摄

  脱贫的“志气”越来越足

  “再过一段时间水稻就要开镰了,今年我家脱贫应没有什么问题。”看着丰收在望的金色稻浪,芝麻地村现年60多岁的贫困户周丰敏一脸的笑容,他掰着手指头算起账。今年在政府的产业扶持和激励下,他家13亩水稻一项收入就能达到2.5万元,12只“扶贫羊”收入7000多元,再加上自己在家门口养牛厂打零工,全家今年总收入会超过5万元。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厚介绍,周丰敏是村里典型的因病致病贫困户,全家6口人其中3人残疾,过去家庭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政策救济,生活大多寄托于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政策,自己生活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天算一天。自从扶贫工作队和镇村两级干部的思想反复动员下,周丰敏脱贫的“志气”越来越足。他认为尽管家里残疾人多、负担重,但只要通过劳动和产业扶持,同样能够脱贫。

8月30日,扶贫工作队在芝麻地村贫困户王克玉家走访,了解其养羊情况。记者 田凯平 摄

  芝麻地村是江家店镇4个贫困村之一,也是传统的丘岗农业村,全村现有64户187人贫困人口,其中一部分贫困户因病因学致贫,还有一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位村干部如是说,有的贫困户,你让他维护村道卫生得些补助,他说要照顾家、没时间;你让他搞些家禽养殖告诉他免费提供雏苗出栏可回收,他说不懂技术怕麻烦没精力管。其实,这些贫困户就是大闲人一个,啥活都不想干。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只有从精神上扶起脱贫志向,才能保证精准扶贫政策不养懒汉,才能帮助他们走出贫困。采访中,在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如帮感慨地说,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加强对村里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外,还明确表态对村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报考该学院时,全部免除所有学杂费用。

8月30日,扶贫工作队在芝麻地村贫困户王克玉家走访,了解其养羊情况。记者 田凯平 摄

  上访专业户的“脱变”

  芝麻地村上旦组60多岁的贫困户王克玉,过去在村里整天无所事事,重活不想干、轻活不想忙,而且平时一遇到不顺心或不满意的事,他就向村干部“找茬”和到镇里上访,是七里八乡有名的上访专业户。

  今年春季,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中,针对王克玉致贫的现状,主动与老王结成帮扶对子。“你身体等各方面条件不比其他人差,搞点养殖是可以的,怎么可能挣不到钱?”陈如帮反复激励他,并积极帮王克玉协调申请产业项目扶持资金4800元,帮他从附近的裕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12只羊羔,特别在养殖防疫、出栏销售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保障,驻村干部还帮王克玉定期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搞好养羊服务,彻底解决了王克玉的后顾之忧。

8月30日,扶贫工作队在芝麻地村贫困户王克玉家走访,了解其养羊情况。记者 田凯平 摄

  找准扶贫门路,脱贫才有出路。与此同时,村干部还帮王克玉联系申请危房改造项目,“组合拳”的激励和帮助,最终让老王一家燃起了脱贫的热情。“要不是村干部的帮助支持,我不可能养起羊来。”采访当日,看着自己亲手养殖的一只只健壮山羊,王克玉的脸上写满了成就感。“现在我对脱贫非常有信心,明年我还要扩大养羊规模,至少养殖50只左右。”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自从王克玉有了自己的养羊事业,即使他遇到不顺心或不快乐的事,他也不再上访。王克玉的经历,让村干部们意识到,扶贫必须要扶志、扶智,要让贫困户有脱贫的迫切希望和决心,之后的帮扶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后来,村里干部也常拿王克玉的例子来激励其他贫困户。

  “都说扶贫不能一味地输血而要造血,‘扶志’和‘扶智’就是造血的重要办法。” 江家店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匡晓翠一语破的。她说,扶贫不能搞“白给白送”,一定要让贫困户坚信自己能够脱贫,还要开阔他们的思路,进一步激发群众奔小康的动力,才能把人的精气神扶起来。

8月30日,裕安区江家店镇芝麻地村水稻渐已成熟,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记者 田凯平 摄

  找准路径拔“穷根”

  近年来,芝麻地村积极探索以产业带扶贫,全村特色养殖规模由小变大,贫困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有产业、心不慌”。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干、群众跟着干”,扎根芝麻地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道,驻村指导、帮扶到户,为贫困村定规划、育产业,为贫困户出点子、送技术,干群一条心,苦帮加苦干,虽苦犹甜。

  当日,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记者在随村干部一家一户走访困难群众的途中,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芝麻地村产业扶贫的路径日渐清晰。陈如帮说,在发展产业上,风险大了担不起,周期长了等不起。精准脱贫有时间节点,要优先发展“吹糠见米”风险小的产业,让贫困户早些获益;同时也要久久为功,让贫困户有长远的稳定收益。扶贫不能一出列就了事,还要谋划长远防止返贫。目前一些群众的脱贫还存在一定反复性,根基不稳。

8月30日,芝麻地村贫困户周成刚在养殖场里打工、学习喂养技术,为家庭增加收入。记者 田凯平 摄

  为帮助群众夯实可持续脱贫根基,村里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大动作”,而且在集体经济发展上也想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增长的“招术”。目前,全村60KW集体光伏电站早已并网发电,投资20多万元扩建30KW的光伏电站正在加紧建设,新建的村民服务中心综合楼已快封顶,拓宽的农村畅通工程已渐收尾,全村所有贫困户免费安装了自来水……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集体经济将在不断增长。

  现在扶贫可不是摆“花架子”,而是真心实意地“找法子”。贫困村要摘帽,就要发展集体经济。今年预脱贫61户、179人,计划全村贫困村出列。陈如帮说,“今年我们集体经济光伏发电、当家塘承包费等总共能发展到9万元,下一步结合上级下拔的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我们会与村两委一起充分运用好利用好这笔撬动集体经济的发展资金,明年集体经济可能会突破20万元。”(记者 程传军)

  记者驻村蹲点感言

  扶贫先扶志 致富先治心

  程传军

  再好的脱贫政策,如果没有贫困户的主动脱贫志向和意识,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扶贫,要扶起贫困对象的精神斗志,脱贫才有希望。记者在芝麻地村驻村蹲点期间,从采访上访户王克玉的实践证明来看,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时下,还有一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着思想认识偏差,认为戴上“贫困帽”,能得到不少“实惠”。一些贫困户不思进取、懒惰成性,整天想着怎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财物,不想脱贫,也不愿改变现状。通过在芝麻地村驻村蹲点,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必须要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正确看待贫困,坚决摒弃“等靠要”和消极思想,切实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昂扬斗志。目前,芝麻地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劲头足、脱贫致富信心足,展望未来前景足,基本上扶起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志气”,树立了共同致富的“信心”,我们在为驻村干部及村两委干部点赞的同时,也为这些贫困户从“等靠要”变为“我要富”而感到高兴。

  干部只有“上心”,群众才能“上进”。驻村蹲点采访期间,扶贫干部工作的辛劳和务实令人感动,也给记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当我们离开芝麻地村时,已是华灯初上,村部会议里早已灯火通明,刚刚吃过晚饭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带领村两委的干部们,又在继续商讨5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使用问题。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群众志存高远,主动脱贫意识日渐高涨,今年全村贫困出列必有信心,我们衷心祝愿芝麻地村的明天正如它的地名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