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聚焦
坚持绿色发展 决战脱贫攻坚——访六安市市长毕小彬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题图:迎驾污水处理中心。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毕小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六安绿色发展、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 5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扩总量、调结构、提质量,不遗余力打基础、补短板、促平衡,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是六安发展史上战胜困难最多、巩固基础最牢、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之一。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2016年达到1108.1亿元,年均增长7.6%。财政收入迈上百亿元台阶,2016年达到153.3亿元,年均增长12%。截至2016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958户,实现增加值381.2亿元,年均增长10.4%,工业化率提高至36.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5亿元,年均增长12.2%。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市。二是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六安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和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成功创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全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河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荣获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截至2016年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1.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78.6亿元,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三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完成各县总规修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4.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6.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至43.99%。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四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级权力事项精简率达54.8%,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75.9%。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五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728元、9960元,年均增长8.8%、10.9%。民生工程实施工作连续多年全省领先。

  记者:六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在绿色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主要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毕小彬:“十二五”初期,六安就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2011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努力争当全省绿色发展排头兵,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成立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编制《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年)》,出台《关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重点事项和任务分工。二是强化平台支撑。谋划建设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六安中心城区、合六叶工业走廊四大绿色发展平台。六安茶谷建设推动沿线23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价六安茶谷品牌价值219亿元,在全国23个农业园区中位居第二。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引进设施农业,开展全流域治理,实施生态水产、皖西白鹅、林果等高效农业项目。三是突出试点示范。金安、裕安、舒城、金寨、霍山5县区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动霍山、金寨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2014年启动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2015年积极探索开展国家环境经济核算(绿色GDP2.0)地方试点。 2016年全市成功获批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7%,南部山区达70%以上。严把环保门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对选址不当、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防治设施不可行、总量指标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近年来因强化环保要求拒绝投资项目160多个,总投资额达600亿元。

  记者:六安作为全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对于今后几年脱贫攻坚工作有何安排?

  毕小彬:未来几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阶段。为了如期完成目标任务,我们将针对工作中不足地方和薄弱环节,举全市之力,下非常之功,坚决打好越来越难打的硬仗,坚决啃下越来越难啃的骨头,确保实现按期脱贫、全面脱贫、真实脱贫、稳定脱贫、绿色脱贫。主要措施有:围绕年度目标进一步精准施策。围绕脱贫任务,因村施策、因人施策,逐村逐户进行梳理,建立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对照退出要求,实行挂图作战,做到源头精准、过程精准、成效精准。围绕薄弱环节进一步提质增效。切实做好各级检查、督查、暗访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坚持立行立改、举一反三,进一步梳理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和薄弱环节,全面补差补缺,逐一盘点销号,以问题整改推进任务落实。围绕时间节点进一步动态管理。扎实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工作,严格新增、返贫、清退标准,杜绝“两该两不该”现象发生;建立完善村扶贫专干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扶贫基础资料。围绕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快推进。加强产业到村到户项目实施,大力推行“四带一自”模式;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加大户贷企用、分贷统还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围绕任务落实进一步督查调度。坚持定期督查和随机暗访相结合,重点加大对“十大工程”和“村出列、户脱贫”工作成效的督查考核、效能追踪力度,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记者:请问,六安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毕小彬:六安一直以来都是改革的先行先试区,也从来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基因”,早在1978年初,时属六安地区的肥西县山南区和六安县的三十铺、徐集区部分村组就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得到了邓小平同志“效果很好,变化很大”的高度赞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主要是深入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3+2”清单制度体系建设正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016年底精简至171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全市7家农村商业银行改制成功。二是深入推进试点改革。全市“国字号”改革试点示范22项,“省字号”改革试点示范24项。其中,涉及三农的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17项,涉及生态保护的国家级改革试点7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取得突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顺利完成,“三变”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三是深入推进创新改革。探索中心城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力量,实施联勤执法。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在全省完成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请问,六安在改善民生方面给予群众哪些获得感?

  毕小彬:六安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我们必须更加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大民生投入。 2013年以来,全市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累计超过13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2013年以来,每年在省级民生工程项目基础上,结合六安实际,先后增加实施了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城市“一卡通”等9项市级民生工程项目,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教育上加大投入,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医疗卫生投入由2012年的20.2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6.42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努力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9月14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金安区先生店乡鲍湾村,村民陈家社正把刚刚做好的豆腐搬到车上准备到集市去卖。

  “现在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做豆腐方便多了。 ”一个月前,陈家社所在的鲍湾村家家通上了自来水,老陈也从此告别了打井水做豆腐的日子。

  “以前家里生产生活用水都靠这口井。这几年井水没以前好了,我还专门买了一个净水器,家里人喝水放心,做的豆腐也有保障。自从家里接了自来水,净水器也用不上了。 ”陈家社说。

  陈家社家的变化是六安市众多农家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普通百姓越来越有获得感的一个体现。

  “6年来,六安市将公共服务的重点向基层和困难群体倾斜,累计投入91亿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36处。 ”六安市民生办主任潘鸿告诉记者。

  六安市财政并不富裕,但在民生投入上“从不差钱”。据统计,全市民生工程财政资金投入从2012年6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8.09亿元,人均受益由2012年每人每年约800多元增加到现在每人每年1300多元。6年间,51项民生工程共计投入资金约690.6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约482.59亿元,民生工程资金约以10%的比例在逐年递增。各项民生工程的投入,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生活难、住房难、行路难等系列民生问题,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人民群众得到了真正实惠。 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六安市民生工程除了实施省级民生工程项目41项之外,2013年以来,还结合市情实际,实施了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城市“一卡通”、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整治工程、城区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小街巷综合整治、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城区停车场建设、为困难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等9项市级民生工程。现在,全市民生工程实现了从扶贫济困向兜底保障转变,从局部救助向长效普惠转变,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满足发展需求转变。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