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阳光早早地洒向大地。金安区中店镇黄泥店村的不少村民骑上电动车,准备赶往城郊的工厂。放暑假的孩子们没有像往年那样,眼巴巴地望着父母远去的身影,而是背着小书包,欢快地奔向村里的“邻里中心”。那里,暑期公益托管班的大门已经敞开。
“你安心上班,娃交给我们!”这句朴实的承诺,成了黄泥店村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约定。原本,供村民文化休闲娱乐的场馆成了村里28个孩子的“快乐基地”,市委办驻黄泥店村工作队及村“两委”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打造的“爱心护童”暑期公益托管班,正悄悄改变着乡村孩子暑假的模样。
“以前,一到放假,我们就犯愁,孩子作业没人辅导。出去干活时,又担心他们偷着去玩水。”村民李大爷聊起了孙子的暑假生活,“孩子爸妈在外打工,我白天外出干活没空管,整天提心吊胆。”这是黄泥店村不少家庭的共同困境,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无处去、无人管、学无导”,成了爷爷奶奶的“心头病”。
今年五月份,在入户走访时,市委办驻黄泥店村第一书记张辉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类似的诉求。“乡村振兴,不能让孩子的成长掉队。”他和村“两委”一拍即合,把村里的“邻里中心”改造成暑期托管基地,又通过“青春召集令”招募9名返乡大学生。“零收费、全托管”的消息一传开,报名电话就被打爆,最终筛选出6至14岁的孩子,从7月初开始,每天8点半到17点,风雨无阻。
“以前,我遇到不会写的作业题就空着,现在有哥哥姐姐随时为我讲解。”王宇杭的作业本上,曾经空白的地方,如今写满了工整的答案。她口中的“哥哥姐姐”,是皖江工学院的学生王文静和她的队友们。这些大学生化身托管老师,每天开设“答疑小课堂”,有孩子举着数学题追着问,有孩子围着老师要改作文,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男孩也坐得住了。
走进托管班,总能撞见不一样的热闹。上午10点,乒乓球台前,高年级的孩子对战正欢,一些围观的低年级孩子齐声喊“加油”。“以前,暑假就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能打三场球,还赢了两回呢!”六年级的小虎挥手擦去汗水,笑着露出两颗小虎牙。这是托管班的“活力时间”,跳绳比赛、才艺展示、体能游戏轮番上阵,原本腼腆的乡村孩子渐渐敢抢话筒唱歌了。
午后的趣味课堂,更像个“万花筒”。农耕文化馆里,志愿者赵欣语指着老犁耙问:“谁知道这是干啥用的?”孩子们的小手举成一片,有人说是“耕地的”,有人猜是“打稻子的”,争论声此起彼伏;非遗课堂上,非遗漆扇和香囊手工制作,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领略传统工艺的精巧与智慧;光影课堂上,《流浪地球》里的太空场景,让孩子们瞪圆了眼;阅读沙龙里,大家捧着《小王子》,叽叽喳喳分享“最喜欢的星球”。“原来,麦子是这样磨成面粉的。现在才知道,原来星星离我们那么远。”
安全,是守护这片“快乐小天地”最坚固的穹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建护童小组,每日查看场地消防安全,巡检卫生更是一丝不苟。午休时,有人专门盯着孩子别乱跑。托管期间,“沉浸式”防溺水体验课+急救演练,种下暑期安全防范的种子;村医24小时待命应对突发状况,织密织细健康防护网;消防、应急、卫健等多部门的上门安全教育,构筑起全社会支持的安全新防线,让家长无后顾之忧。
“累计服务满20天,可获县(区)级以上志愿服务证书,更重要的是看着孩子们从腼腆到绽放笑容,我觉得再多的付出也值得。”王文静乐呵呵地说道。村里通过“青春召集令”,提前3个月招募暑期返乡大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队,形成“人才库”。其中,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志愿者优先,切实提升了服务专业性。“爱心托管,不收一分钱,孩子有人管、有进步,我们能安心挣钱。”傍晚,来接孙子的李大爷说出了心里话。
一个场馆、一群青年、一套机制,从“看护难”到“放心托”,化解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张辉说,爱心托管是践行“为民办实事”的生动缩影,也是乡村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下一步,黄泥店村将整合资源,探索机制,拓展功能,逐步实现爱心托管文明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当大学生的青春朝气,撞上乡村孩子的纯真,托举的不只是一个暑假,更是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未来。(记者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