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城鸟瞰。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力 摄
2022年7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05°。
小暑至,盛夏始。
皖西大地上的风,裹挟着热浪,轻轻拂过大别山——
在大别山腹地的金刚台山脚下,森林茂密,古树参天。
蜿蜒的山村公路尽头,一座古朴的院落在大山深处格外醒目。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的金寨列宁小学旧址前,“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牌匾上的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辨。推开门,庭院里昂然挺立着一棵见证沧桑巨变的古柏。
“1929年立夏节起义成功后,为巩固红色政权,红32师创办了这所小学。”金寨列宁小学旧址的工作人员介绍。
信仰点亮灯塔。
鄂豫皖苏区时期,金寨地区曾有很多所列宁小学,现仅存的瓦屋基村这一所,也是全国仅存的两所以“列宁小学”命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安徽金寨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人来到这所学校接受红色历史的洗礼。
梅山老城,红军广场。金寨县第二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学生詹柯怡正在给游客当义务讲解员——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仅有30万人口,但是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很多都血洒疆场、英勇牺牲……”作为开国将军詹大南的后代,詹柯怡也是同学们身边的红色课堂“小讲师”。
信仰照亮人生。
英勇的金寨人民,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牢记使命,无所畏惧;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在这片奋斗的土地上,初心不改,勇毅前行。
金寨,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砥砺奋进。
传承·前行
这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信仰如磐,筚路蓝缕。
这是一片牺牲奉献着的土地,可歌可泣,辉煌壮丽。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开发区,总人口68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
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战争年代,金寨10万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
建设时期,修建了治淮骨干工程——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总蓄水量50亿方,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3大经济重镇,移民10万人。
10万多英雄儿女为国捐躯!
10万多亩良田沉入水底!
10万多群众移居深山!
金寨,这个革命老区,用三个“10万+”,生动地诠释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原金寨县县长汪光联在1954年修建梅山水库时,负责库区移民。在一次回忆中他就曾说过:“当年修建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淹没的良田和山场也不计其数,那时非常繁华的流波镇和老麻埠都沉入了水底。”
上将洪学智有一次回乡,站在他的故居门前,指着梅山水库说,这片冲,原来都是一片良田,后来梅山水库淹没了,良田都丢了,建设这座梅山水库,金寨人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奉献……
任何一种精神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寨人民不仅在烽火岁月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和平的建设年代,老区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为淠史杭灌区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有牺牲就有收获。如今,水库、灌区已经建成生效,洪涝灾害得到控制,群众靠天收的场景已成过往,金寨的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正在通过史河干渠和淠河干渠给沿线群众带来巨大的福音。
牺牲、奉献的老区不该被忘记,也不会被忘记。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金寨县迎来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新机遇。
“大女儿当年上学早上5点起床,小女儿如今7点起床。”该县油坊店乡面冲村居民陈传芳现在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两个女儿上学时起床时间的差距。
曾经,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三面环水的山中,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加上翻山越岭走上两三个小时。2016年9月,他们搬进了94平方米的新家,学校就在家门口,“搬新家不仅没花一分钱,还小赚了一笔”。
2015年,金寨县叠加整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等多项政策,积极落实多种后续帮扶措施,引导“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的农户自愿搬迁,通过综合运用奖补措施,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坚持后续帮扶跟上,实现了“三年宅改,万户脱贫”的成效。全县共有4万多农户享受到改革红利,2.4万户农户实现“挪穷窝、不负债”。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亲临金寨县,深入山村农家、基层一线,同金寨干群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6年来,金寨老区人民沐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众志成城、开拓进取。
2020年4月,经严格履行贫困县退出程序,省政府宣布金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金寨实现高质量摘帽。
坚守·实践
1924年8月,詹谷堂在金寨县汤家汇的笔架山农校建立起金寨第一个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金寨革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1929年5月6日,金寨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立夏节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五四运动推动下,以蒋光慈、詹谷堂等为代表的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
烽火岁月,金寨人民在大别山区敢为人先!
新时代,新征程,金寨人民靠山护山,奋力向前。
汽车沿着平坦弯曲的柏油路前行,驶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金寨县西部边陲关庙乡仙桃村境内。
在这里,仙桃是一个美丽的地名,“仙”表达了该地区景色之美,寓意世外桃花源之地,现在却更多地意味着丰收,而“桃”字则是该乡产业振兴的核心——野生山核桃。
车行半山腰时,路边高台上的几间瓦屋前,站着这一片山核桃地的主人——今年47岁的李茂盛。他笑盈盈地指着不远处一片300多亩的“宝贝”说,守着这块“金山”,家里年纯收入可达30-40余万元。在最忙的时节,通过除草、追肥、采收等工序,李茂盛仅支付工人的工资就高达10多万元。
同行的关庙乡人大主席郑光权告诉记者,之前,山核桃长在深山无人识,是乡里的农技专家四处考证后,山核桃的价值才被发现。
之后,关庙乡立足山核桃,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胆子大、有闯劲的李茂盛,是最早下定决心发展山核桃种植的人。靠着勤劳和坚毅,李茂盛一家守护的这片“山疙瘩”,如今都结出了一个个“金元宝”。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
在绿水青山中“寻宝”,成为金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茶产业、中药材,一垄垄茶园绿野生金,一片片药材成增收宝库。
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大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6000多元提高到2021年底的15000多元,村集体经济由空白村变成2021年底的157万多元。
大湾村的蝶变正是金寨县近年来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2021年,金寨县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115工程”,安排2820万元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投入1.2亿元支持搬迁户发展产业,帮助搬迁劳动力就业1.4万人,全县脱贫人口返岗复工6.7万人,公益性岗位稳定在1.4万个。
探索·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别山赋予金寨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历久弥新。
在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安徽先徽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着生产。
“这2年我们做直播带货效果很好,几百个工人都忙不过来。”公司董事长李先辉介绍,自启动电商做直播带货以来,公司销售的手工挂面类产品销售额共计1500余万元。直播带货火了产品,也为群众就业提供了新契机。
“手工挂面全靠人工,卖得越多对用工的需求越大。”李先辉算了算,公司共带动当地3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收入5.5万元,累计帮助105人成功脱贫。
作为全球两轮电动车行业领航者,雅迪集团的安徽生产基地,也成为安徽金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该集团在金寨的生产基地总投资15亿元,在老区的土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工厂,形成地方经济亮点,最终汇聚成推动民生福祉的增长极。
薪火相传,跨越时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老区红色精神,已经熔铸到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并且化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今天,老区的年轻一代,正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
“如今家乡变化这么大,发展得这么好,虽然脱贫攻坚的工作我没能参加,但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一定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95后的大学生村官何杰放弃了在苏州一家银行的工作,2021年11月,选择回到家乡。
挂上农家乐的招牌、接上互联网卖起山货,如今,“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成了金寨山区最时髦的经营模式,大别山深处“长”出了茶体验式、民宿店主、直播网红等许多新职业。
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大湾漂流……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当年一进入汛期就洪水四溢的河道,如今泄玉流金。
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在金寨人民的手中越端越稳、越端越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探索创新,金寨县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园林县城,获得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等70多项国家级荣誉。2020年11月,金寨县以县级城市组全国第二名、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成功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是前二十名中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
2021年,金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1.3%和42.4%;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671元、15018元,同比分别增长9.2%、11.1%。金寨县,正以奋发昂扬的姿态向着现代化社会迈进。
山水依然,红色正好,老区不老,风光无限。今天的金寨,牢记嘱托、守正创新,一幅格局新、活力足、居民富的美好蓝图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实践!(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恒 张瑞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