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叶集,顺天时、占地利、应人和,我们必须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向思路要出路,向改革要举措,向开放要空间,以抢抓机遇的‘快人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胜人一筹’。”
●传统板材加工业向家居制造转型,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目前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家居生产企业达到10余家,家居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近年累计引进家居产业及配套项目8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每一次来,都是一次变化,在叶集这个年轻的新区里,更新改造完成棚改286万平方米,三元镇、姚李镇分别荣获“安徽美丽宜居百强乡镇”“安徽美食文化名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3个,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华丽蝶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腹地,冲山荡崖的溪流唱着、跳着汇聚成一条清澈的河流——史河。在史河岸边丰饶的土地上,有一个古镇,相传因早年叶氏商人经商生意红火,人丁兴旺,古镇称为叶家集,后改为叶集。
从春秋“鸡父之战”的奇袭斗智到明清时期的商贾云集,从民强小学的百年春秋到未名文化的薪火相传,历史长河蜿蜒无息,知变、思变、勇变,成为每一代、每一个叶集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和着这座小城的呼吸和心跳。
变,从一颗果开始
仲夏时分,蓝天白云下的史河总干渠平岗切岭段,水清岸绿,牛羊成群,生机无限。行走其侧,河水静静流淌,时光浅吟低唱,丝毫看不出曾在这里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麦收插禾之际,当记者来到位于平岗街道芮祠新村的这一段总干渠,沿着长长的青石台阶走下去,仿若穿越回到1959年那段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
这就是淠史杭工程中最高最长的切岭工程——平岗切岭,也是最艰巨的钉子工程,居于史河灌区总干渠中间,汲东、沣东、沣西3大干渠渠首之上,是整个灌区的咽喉,俗称“卡脖子”工程。
平岗切岭工程高峰时期用工5万人,开挖土方342万立方米,仅用一个月的时间按时完工。为了将响洪甸水库的尾水引入这里,人们用铁钎、小推车等最原始的工具,发明了各种创新工具,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切开这条长3公里、深24米、宽60米的渠道,硬生生地把一座山给“切”成了两半。
“建成后的淠史杭灌区实现了‘水在岗上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河’,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叶集区水利局局长万汉亿说道。原本杂草荒芜的山岗,如今被姹紫嫣红的果树覆盖,平岗地区作为本地打造“江淮果岭”的核心区,拥有桃树、梨树等经济果林种植面积逾3万亩,大型农业合作社数十家,带动近千户村民脱贫。
从桃、梨到葡萄、山核桃,从赏花会到采摘节,从果品到果汁果酒,从“平岗鲜桃”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打响“果岭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全区建成江淮果岭总面积5万亩,年吸引游客达10多万人次,带动当地和周边旅游经济收入2000余万元。
一颗果,从零星栽培、提篮小卖到基地生产、规模种植,从单一产品、单调产业到延长链条、纵深发展,走出山岗,走入全国。
62年前的今天,当“喜水”送过平岗,无数人喜悦欢畅,仰望头上的高岗大岭,俯视脚下的奔腾不休,他们是否会想到,62年后,敢干、苦干、实干的叶集人沿着前辈的足迹,发扬淠史杭精神,科学谋划,战天斗地,从此,荒坡变绿岗,果园飘瑞香。
变,从一片板开始
叶集人经商的本领是源远流长的。
鸡鸣听两省,抬头望三县。不过是巴掌大的地方,却是一块风水宝地——身处豫皖界,东望长三角,西接中原地,南枕大别山,北连淮河水,叶集素有“大别山门户”和“安徽西大门”之美誉。
“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凑,以叶家集为最。”明清年间,叶集市井繁华,盛极一时,南北街道及各港口分布着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6省商务会馆和600余个货行。
改革开放前后,叶集借助大别山丰富的木材资源以及本地独特的区位优势,逐渐形成了木竹产业,历经40余年的磨砺,产品行销全国,已成为华东最大的木竹集散地,获得“中国板材之乡”国家荣誉。
走进中至信家居的展示厅,样板间内新中式风格木制家具立即吸引了眼球,上乘的原料、古典与简约融合的设计,营造出雅致的氛围让人赏心悦目。而在康强装饰材料生产车间,一张张“木纹纸”正从机器中接续产出,带着刚下线的温度,木纹细致,甚至还有凸凹手感。
采访中,叶集经济开发区综合办公室主任董令洲告诉记者,作为叶集的主导产业,一棵树从山上下来,包括树皮在内都会被“吃干榨净”。
树干经过旋切工艺,加工生产出卷皮,然后经过粘合生产成为建筑模板、木工板等各种板材,树枝用于生产刨花板,木芯用于生产木地板,锯末用于生产活性炭、炭黑、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油,边角料用于生产中纤板,树叶和树皮用于生物质发电,树根用于加工根雕工艺品。
在叶集,一棵树的产品全部围绕着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这里木竹加工企业已达2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人,年木材加工量50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大自然、好莱客、中至信家居、科凡智造家居等一批业内知名企业以及华东(叶集)林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配套项目相继落户。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家居生产企业达到10余家,家居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正是这群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叶集人,40年前,凭着勤劳智慧,扛树桩、跑市场,风餐露宿,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把叶集的家居产业品牌打响全国。如今的叶集,聚焦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一个定位”,突出百年家居、千亿化工“两大产业”,走向全国,冲向世界。
变,从一脉文开始
在叶集,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未名”,未名湖、未名广场、未名路……随处可见以“未名”命名的地标性建筑。
沿着时间,逆流追溯。未名,一直与叶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1925年,由鲁迅倡导成立并领导的“未名社”,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该社的6名成员,其中四位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都是叶集人,“未名四杰”在这里被永远铭记。
以笔启智,醒目警世,岁月流转,精神依旧。徐贵祥等一大批文学巨匠广为人知,灿若星河的文学精品让这里书香四溢,全市第一个乡镇文联在这里诞生,今年7月叶集区又荣膺中国“文学之乡”。
“一辈人的情怀,三代人的坚守。”在基层文化战线上工作30年的汪军,其父亲汪礼堂在文化战线上一干就是50年,如今儿子又踏上了戏曲和影视艺术研究的道路。“传承家风,用文化服务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以文融城,以城兴文,每一步带着永恒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身上有一股叶集人特有的进取激情,坚韧执着,代代相传。
时光跨越百年,历经风雨变迁,在这个小城里,骨子里凝聚的“文脉”,沉淀为一种向上思变的力量。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2亿元,年均增长4.8%;财政收入8.6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7%。19个贫困村高质量出列,村均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画上了句号,农村6.5米水泥路、公交车、自来水、4G网络实现村村通,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图书室和群众健身广场实现村级全覆盖。创建国家森林示范乡村1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26个。香樟森林公园、未名湖公园、明强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相继建成……无论是家门口的风景,还是口袋里的钱包,亦或是生活上的质感,叶集都在不断蜕变,蜕变成一个温婉知性、落落大方、知冷知热的姑娘,与之相共,幸福欢愉。
变,是一个城市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
“对叶集而言,今后五年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了就可能带来‘叶集震撼’,失去了就可能留下‘叶集遗憾’。”叶集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未来五年,坚持转型升级,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围绕“百年家居、千亿化工”两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工业“积树造林”工程,到“十四五”末,力争形成绿色板材、智能家居和化工新材料3个百亿产业集群。
未来五年,坚持创新驱动,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树立产业是振兴之本、创新是振兴之魂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创新立区、人才强区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坚持宜居宜业,在打造皖豫边界新城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更新上塑造特色、集聚人口,全面建设工业金、商贸蓝、文教青、生态绿、生活红的“五色叶集”。
……
薪火相传,代代相承。滚滚不息的史河水,将“思变”奔腾在一代代人的梦里,融化在一代代人的血脉里。勇变善为、敢想实干的叶集人用他们的耀眼青春,发奋图强,改天换地,一如这悠悠北去的史河水,涌向淮河,汇向大海,流向时代的最高潮。(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吴炜 谢菊莲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