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十年坚守,用爱撑起家庭的“半边天”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这样按可舒服些?”每天清晨五时,柔和的晨光刚刚洒进屋内,卫立章的询问声便会在安静的房间里响起。这简单的话语,就像一首温暖的晨曲,开启了他和妻子平凡又充满爱意的一天。

  1956年出生在叶集区平岗街道五里桥村塘冲组的卫立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妻子芮泽霞,曾经也是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质朴农妇,两人携手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共同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已成家立业,小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本以为能迎来安稳的晚年时光,可命运却在2015年11月18日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

  那天下午,卫立章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摩托车,载着妻子去接在叶集实验学校上学的孙女回家。在路口拐弯时,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芮泽霞突然从车上摔了下来。卫立章瞬间被恐惧笼罩,心脏仿佛都停止了跳动,他颤抖着双手立刻拨打了救护车电话,随后妻子被紧急送往六安市中医院救治,之后又辗转到安徽省第一附属医院。在医院里,卫立章心急如焚,他紧紧拉着主治医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恳请:“医生,求您用最好的药,用最好的医疗设备,一定要治好我老伴儿,多少钱我都愿意!”

  为了救治妻子,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两个儿子也急忙赶回来,轮流陪护母亲,一起筹措手术和治疗费用。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但卫立章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的眼神中始终透着坚定,那是对妻子的爱与责任。

  妻子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可后续的康复之路却漫长而艰难。对于习惯了在田间劳作的卫立章来说,照顾病人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像个勤奋的学生,从零开始学起。他虚心向护士和病友请教照顾病人的技巧,还认真地做好笔记。从喂饭、按摩到擦身体、做康复训练,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尽心尽力,细致入微。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这对夫妻。妻子被检查出下肢血栓病情较重,即便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失去了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卫立章的心上,但他却强忍着悲痛,微笑着安慰妻子:“别担心,过几天我们就能出院了,回去慢慢康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出院后的日子,忙碌又艰辛。卫立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是喂猪、喂鸡,然后为妻子准备早餐,接着帮妻子起床、洗漱、梳头、喂饭,再为妻子进行每天三次、每次40分钟的按摩。这些年,他的双手因为长期的按摩变得更加粗糙,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之后,他又匆匆下地干农活,几亩地和偶尔打零工的收入,成了他们老两口全部的经济来源。

  妻子的情绪也曾一度低落,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累赘,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甚至拒绝卫立章的照顾。但卫立章总是不厌其烦地开导她,耐心地说:“我们是夫妻,是要一辈子患难与共的,缺了谁这日子都没法过,你好好的,我们这个家才完整。”在他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与耐心劝慰下,妻子渐渐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却在卫立章与妻子的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3500多个日日夜夜,卫立章用他瘦弱的身躯,为妻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在他心里,有妻子在的地方,才是家。他说:“只要她还能吃饭,还有一口气,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照顾她一辈子。哪怕她说话含糊不清,她也是我过日子的盼头。把她照顾好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卫立章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开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温暖话题,激励着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爱与责任。(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