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9月30日,余静在拍摄过上小康生活的大湾村村民幸福的笑容。左下:9月30日,余静在拍摄大湾村“明星户”陈泽申介绍自己的小康生活。下中:9月30日,余静在大湾村连片的茶园里录制视频,介绍大湾村茶产业。右上:9月30日,余静在电脑上选择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右下:9月30日,余静在拍摄大湾村十二檀景区的古檀树。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力 摄
“这次去北京,我将带去自己参与拍摄、制作的画册,想给总书记看看大湾村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大湾村的众多乡亲们也纷纷托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捎句心里话。”
国庆节前,还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忙碌的二十大代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时不时被专程来找她的乡亲们打断,请她给远在首都北京的习近平总书记捎句心里话。
“很开心,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啦”
“余书记,你去北京一定帮我给总书记捎句话,托党和政府的福,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过得真正是小康生活。”9月30日,70多岁的陈泽申看到余静再三嘱托。
靠着养羊、炒茶光荣脱贫后的陈泽申,这两年又换了新的身份,在家门口接待游客,成了一名导游,后来又在自己的老屋添置了货架,摆上山货,并兼职干上售货员。
六年前,曾经半天憋不出一句话的陈泽申,现在聊起生意经就停不下来:“我这个土特产小店里,除了六安瓜片、石斛等高端特产,金寨香薯干、金寨小花生等平价特产也很受欢迎,而且走量更大。希望总书记能再来大湾看一看!尝尝我们大湾的土特产。”说着说着,陈老汉眼里闪着泪光。
陈泽申老屋前院子里的光伏板加配了储能柜,发电分红有保障,干着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售卖农产品。“一年挣个五六万元不成问题!这还不带我孙子在外上班挣的工资。”陈泽申算起自己新一年的收入账,脸上是掩不住的高兴。
“很感谢,发展靠的是党的好政策”
“在外漂泊了20多年,自己还是回来了,而且在家门口赚钱还不少。余书记去北京,看到总书记,一定要把我们的感谢带到,感谢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年52岁的闵玲是较早回大湾村开办农家乐的人,“我是老大湾人,也可以算是新大湾人。”
好山好水好政策,好政策催生好产业。2017年,闵玲和丈夫把家里的老房子重建后,办起了农家乐。闵玲家的大湾喜来山庄主要接待旅行社团队用餐,后来又增加了民宿,现在有30个床位。平时就夫妻两人自己忙,遇到旺季,他们就再雇两三个村民帮忙,生意好的时候一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
“这几年总体觉得还不错,都是靠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希望党中央能出台更多的好政策,让大湾越来越好。”闵玲说。
如今的大湾村,茶产业如火如荼,传统的蚕桑产业正在逐步恢复,旅游业方兴未艾。在家门口能挣到钱,本就安土重迁的农民,开始了返乡创业。大湾村集体收入也从2016年之前“0”,到如今的157万多元。
“很有劲,不负乡村振兴路”
“让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中,让更多人才在广阔天地实现理想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施展才能。”大湾村村干部周超对余静说:“乡村要走好未来的路,关键在人才。请你给总书记捎句话,希望加大对返乡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
2017年,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周超偶然被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看中。当时村委会缺大学生,何家枝通过几次登门,成功把周超留在了村里。周超也退缩过,但在村两委干部苦口婆心劝说下,最终他在大湾村重新扎下了根。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大湾村目前正在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取得很大成效。这里面我们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现在我们越干越有劲。希望加大对产业扶持,提升茶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周超说着,余静听着,并认真地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深秋时节的大湾村,美不胜收。漫步大湾村的四方游客,不仅看到群山环绕下的美好大湾,更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次去北京,我的愿望是把大湾村干群的心里话带去,更要把二十大精神带回皖西、带回大湾。今后,我将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继续奋斗,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余静告诉记者,驻村工作七年,让她在磨砺中成长,信念更加坚定。(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秀玲)